第148章 老海碰子(1 / 2)

重返1977 鑲黃旗 4045 字 2024-03-22

本站 0zw,最快更新重返1977最新章節!

有句老話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然濱城臨海,那麼順理成章,在座城市和城市周邊生活的人們,便會把大海作為獲取生活資源的最大寶庫。

水產公司、加工工廠的職工和周圍眾多漁村的漁民就不多說了。千百年來,在這裡還一直存在著一種極為獨特,堪稱全國乃至世界一絕的行當——“海碰子”。

“碰海”這一行其實很苦,這幾乎算是一種最底層的工種。說白了,就是不憑借任何設備,靠隻身入海潛水撈取海產品的一種向大海“討生活”的高強度勞動。

下海的時候,“海碰子”需要光著身子憑一口氣直達海底,在陰暗難查的暗礁叢裡明辨海參、鮑魚的棲息地。

海浪會在周圍拚命擠壓,激流也會故意把人拖向死亡的深淵,冰冷的水溫猶如鋼針刺骨,銳利如刀的礁石和貝殼就是埋伏著的刀槍箭鏃。除此之外,更有麵臨各種凶猛海底生物襲擊的風險。

於是,有人便做了一個直抒要害的解釋。說“碰海”,本質上就是“海碰子”把自己的命,拋進大海裡碰大運。

這句話說得絕對有道理,因為這些人既是這個世界最窮的人,也是最富的人。他們窮得每一分錢的來源,都得靠把整個生命拋進浪濤裡換取。他們富得一日三餐,都可以肆意大吃大嚼各類常人難以得見到海底珍品。

從曆史上看,“海碰子”這個行業曾經經曆過幾次顯著的興衰。

在舊社會,它曾養活了千千萬萬的窮漢,給眾多赤貧的人們提供了一條活路,甚至是暴富的希望。因此各方窮漢自發聚集而來,在濱海的周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窩棚聚集區。

而建國之後,由於國家製度的變化,所有的人都有了生計,這一行也就慢慢地沒落下去,窩棚區也就演變成了正經的漁村。

此後,一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海碰子”這行才再度興旺起來。其主要原因,是因為物質匱乏的那三年,重新逼迫饑餓得麵色發綠的人們,不得不撲向大海尋求營養。

接下來,使人眼珠發紅的“革命大潮”又鋪天蓋地而來,整個社會一度陷於癱瘓,於是許多家裡有問題,或是空虛無聊,又不想卷入其中的人們便越來越多的聚******,幾乎把臨近的海底都掏空了,“海碰子”這個群體也達到了空前繁榮的局麵。

而這種情況,直至上山下鄉運動徹底實行,濱城多數青壯被強行驅散一空才休止。

同樣的,再過兩年,還將迎來知青大返城。到那時候,在“水產資源保護條例”出台之前,由於眾多待業青年的加入,“海碰子”這一行也將迎來最後的一次繁盛景象。

另外,還有一件特彆有意思的事。如果從某種角度來看,濱城的“海碰子”和京城的“玩主”,似乎在很多地方都有著驚人的相似。

首先,如果但從這個“碰”字來看,很容易就知道“海碰子”和仰仗刀子挑戰命運不公的“玩主”一樣,同樣也是不甘屈從,敢於與命運之手硬碰硬的真正好漢。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能乾這一行的人多是海邊的捕撈高手,他們身懷絕技,性格粗獷彪悍,一口氣紮進浪濤裡,在水下能睜著眼睛捕魚捉蟹。入海後的每一刻都在搏擊,拚殺,奪取和尋求。可以說是既有激情又有膽量,完全體現出了男子漢應有的剛毅頑強和豪放大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