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七爺和王林林的婚事趕在年前訂了下來。
他們的婚期定在了來年的七月。
饒是兩人在京中名聲不顯, 可因為兩個人一個是信王妃的堂弟,一個人是恒王妃的堂妹。
所以到添妝那日,竟有不少人去王家給王林林添妝。
王家和吳家的婚事定下來後, 王元元就時不時的帶著百梅她們去庫房裡給王林林尋摸適合的東西當嫁妝。
她的日子倒也過的頗為悠閒。
可恒王卻沒有她這麼幸運了。
因為楚國頒布了一個政令,他們要訓練騎兵。
晉國君得知了這個消息後, 立馬緊張了起來。
因為騎兵雖然很難訓練, 可一旦訓練出來, 一支一千人的騎兵部隊是可以擊退一萬人的部兵部隊的。
若是真的讓楚國君把這支騎兵部隊給練成了, 那他們晉國拿什麼和他們打。
草原那邊的柔方和柔郎雖然也擅長騎射,可柔方一族還好些, 柔郎一族卻跟他們壓根不是一顆心。
他們晉國必須也有一支自己的騎兵隊伍。
晉國君把這件事情拿到了朝堂上,讓眾臣決議。
朝臣們的意見分為兩派。
有同意訓練騎兵的, 理由就是楚國訓練騎兵的目的就是為了和他們晉國競爭, 他們自然不能坐以待斃。
如果讓王元元聽到朝臣們的這些話, 她估計會說這就是內卷的由來。
今兒個你先卷起來了, 明兒個我就會比你更卷。
反對訓練騎兵的人也很多, 因為訓練騎兵的成本實在是太大了。
拋開將領不說,騎兵的選拔就比步兵要難上許多。
彼時的步兵之間打仗打得就是方陣站。那些步兵基本上都是放下大刀能種地,拿上大刀就能去砍人, 不對,砍敵軍的主兒。
可騎兵的選拔就不是那麼隨意了, 首先他們晉國的臣民中會騎馬的人並不是很多。
即便有自小練習騎馬的人, 大多也出自官宦之家。
射箭也是一樣, 普通人家連弓長什麼樣都不知道。
這兩樣單論都已經很難培養了,更彆說在馬上騎射了。
騎兵要在馬匹移動時快速的瞄準對手並射箭,並且要在拿著刀砍向步兵時不被彆人從馬上給拽下來。
要想讓他們能做到這一步,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訓練他們。
並且你還要保證, 這個被選中的騎兵是有天賦的。
不然他可能隻能學會騎馬,但在馬上的時候就是瞄不準對方。
這些也就罷了,晉國也不是出不起這個錢。
可騎兵不像步兵,基本上不用給什麼裝備。
一個騎兵要有兩匹馬,所以當他們遠途跋涉的時候,騎兵不僅要帶自己的口糧還要帶馬的口糧。
偏偏馬極為能吃,一匹馬的口糧能比上至少十個人的口糧。
並且馬還會生病,所以就需要給馬看病以及幫馬清理的兵士也一並跟在整個隊伍裡。
還有就是騎兵所用的弓箭什麼的大多都是皮革製品,他們就要采買不少的牛羊來為這些騎兵製作這些東西。
可以說培養一個騎兵所用的花費比培養十幾個步兵還要貴。
反對的朝臣一來覺得這樣太過勞民傷財,二來覺得楚國君也未必能培養出多麼優秀的騎兵隊伍。
朝臣們討論這些事情的時候,恒王一直沉默的立在一旁。
當他聽到那些大臣們說,楚國君未必能培養出多麼優秀的騎兵部隊的時候,他忽然想到了柔郎一族。
晉國君坐在上首,看朝臣們爭成一片,也頗有些猶豫不定。
他覺得有些為難。
朝臣們討論了這麼久,都在說培養騎兵有多麼多麼的麻煩。
可他們卻沒想到一個優秀的騎兵將領更為難尋。
之前跟著他從草原上走出來的那一批善騎射的將士要麼戰死在了沙場上,要麼已經老了。
而隨著他的領土逐漸南擴,他們晉國這兩代的將領打的都是步兵之間的戰爭。
可以說,整個晉國,能夠指揮的了騎兵的將領基本上是沒有的。
不對,或許還有一個。
晉國君不由得將目光放到了下首一直沉默著的恒王身上。
他的這個兒子自十幾歲起就去了草原那邊,隨後又跟著他外祖父一起和來犯的外族部落打了好幾次仗。
他這個兒子的騎射功夫,比草原上最勇敢的勇士還要厲害。
他唯一的缺點就是太年輕了一些。
想到這裡,晉國君又忍不住皺了皺眉頭。
一個優秀的將領必定要具備良好的指揮能力。
他這個兒子雖然上了好幾次戰場,可他從來沒有單獨負責過一場戰役。
況且也不是什麼地方都能作為騎兵的培養場地的。
他還是再看一看吧。
想到這裡,晉國君也不想再聽朝臣們爭論了,他揮了揮手,示意容後再議。
散朝後,恒王頗有些心緒難平的意味。
他回到府裡後,他難得的沒有去前院,而是去了王元元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