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考孩子也算是有經驗的,先考了幾句《大學》的背誦,又考了幾句《論語》的釋義。弘昱和弘皙都答得不錯。
而八爺夫婦抱著景君格格到禦前的時候,康熙正在讓兩個半大孩子背誦《孟子》。“出個題考你們。霸者之民驩虞如也,後麵百字是什麼?”
弘昱:“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注2】
然後這個孩子恭恭敬敬地拜了一拜。“孫兒背《孟子》,尚以段背誦,未靖全功,不知下文如何。”紅色從這個孩子的脖子一路燒上臉頰,顯然是極羞愧的。
尤其是,當比他還小一歲的弘皙能夠背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滿足康熙爺以下百字的要求的時候,那種紅色幾乎變成紫紅色。
“弘皙背書極好。”康熙爺誇道。這已經是《孟子》一書的最後幾段了,又不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弘皙還能滿足跨段落背誦的變態要求,實屬不易。
弘皙得了誇獎,小臉也微微泛紅,看上去和弘昱更像堂兄弟了,也是從脖子開始往上爬的。不過同樣是臉紅,其中的意義大有不同。
“從前太子背書快,也不過是這樣的進度。”皇帝臉上露出一絲懷念,也不知道其中有沒有什麼深意。
直郡王皺了皺眉,臉上沒了笑容。
而太子臉上亦沒有什麼表情,隻有一旁站著的太子妃,依舊掛著儀式性的溫和的笑。
氣氛很奇怪,也許真正能表現出肆無忌憚的高興的,就隻有皇帝本人了。“今日弘皙背書最佳,這枚扳指就獎給你。”說著,萬歲爺就從左手大拇指上摘下一枚墨玉扳指。
弘皙,如今活下來的事實上的太子長子,雙手接過那枚扳指。
“若哀家沒記錯,這是皇上帶了幾十年的老物件了。”太後突然說,也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場麵上氣氛更加凝滯了。
康熙輕輕眯起眼,端起茶水在唇邊輕輕吹。熱氣氤氳背後的眼神,仿佛藏在山間霧氣背後的猛獸。猛獸許是路過,猛獸許是已經盯上了誰。
就在這時,小女娃奶聲奶氣的聲音響起:“皇瑪法,景君也想要戒指。”
直郡王、太子、太子妃、弘昱、弘皙……所有人都像受了驚似的,猛地轉頭朝聲音發出的地方看去。
才三歲的小女孩兒穿著紅色鑲白毛滾邊的小夾襖,穩穩坐在八貝勒的手臂上,紅豔豔的小嘴兒一開一合,說話流暢極了:“景君會背書,景君也能有戒指嗎?亮閃閃的。”
“皇阿瑪恕罪。”八貝勒和八福晉作勢要跪,被康熙一揮手製止了。
“哈哈,這是老八家的大格格。你也會背書,你會背什麼?”康熙爺跟軟軟糯糯才三歲的小孫女說話,聲音可以說是很柔和了。然而剛剛那龍潭虎穴般的氣場尚未散去,換了老五、老七家的幾個小子在這裡,恐怕半個字都不敢說了。
不過景君完全不怯場,露出一個萌萌的笑容:“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
小奶音一蹦一蹦的,竟是將弘皙剛剛所背的一百字《孟子》給重複了一遍。
滿座皆驚。
弘昱和弘皙臉上的紅暈都消下去了,弘皙的臉色甚至還有些慘白。
康熙爺默了默,開口道:“她這是……過目不忘?”
閨女給整了個大雷,八貝勒夫婦隻好跪下來回話:“是比尋常孩子記性更好些,但……也不知道長大會如何。是兒子/兒媳平時管教不嚴,讓她胡鬨了。”
康熙沒管成年兒子的謙辭,隻朝小孫女招招手。
八爺是跪著的,小丫頭輕鬆地就從阿瑪手臂上跳下來踩地上,朝著康熙走了兩步,眼神不自覺地去瞥康熙爺手上其餘的戒指。但她仿佛隨即想起來阿瑪額娘還跪著,忍不住回頭望了望。
皇帝是不可能附身去就晚輩的,於是旁邊的太監將景君格格抱起來,能讓皇上稍微低頭就能對上小孩子的眼睛。
“景君是吧?”康熙摸了摸小丫頭頭上的小發鬏,“聰穎靈秀,難怪你阿瑪寵愛你。”他仿佛自言自語,又仿佛是在透過小丫頭思考彆的什麼事情。
好一會兒,康熙的手才從小丫頭的頭發上挪開。“你想要哪個戒指?”他攤開雙手,示意小丫頭挑選。
大家都驚了。“皇阿瑪不可。”太子和老大都脫口而出。皇帝十根手指戴了八枚戒指,送給弘皙那枚已經算是意義非凡,但和彆的比起來那可就相形見絀了:先帝遺物、外藩國主贈品,甚至還有軍中令信,一樣比一樣要命。
景君的目光一一掃過康熙手上那五顏六色或寶石或金屬的戒指,她像是很多都喜歡,但最後她還是扭頭看了看依舊跪著的八爺夫婦。
“景君不要戒指了。”小丫頭大聲說,“景君想把賞賜換成讓阿瑪和額娘起來。跪著,不好,奶媽弄壞了花花,就跪著。”
“哈哈,哈哈哈哈。”康熙朗聲大笑起來,他指著老八,笑得眼周都起了皺紋。大家都聽出來了,就連剛剛誇獎弘皙學問時的笑,都沒有現在這麼暢快:
“多好的孩子啊。這要是個兒子,朕也就不用愁你後繼無人了。”
八貝勒知道經過今天這一晚,景君這個孩子是在康熙心裡記上了號。她成了諸多皇孫女中最高調的一個,甚至超過太子妃所生的嫡女。雖然不知道這是福還是禍,但八貝勒還是努力為女兒的將來努力。
他露出一個與有榮焉的笑:“兒臣在有她之前也想著頭一個是兒子就最好了,然而如今卻覺得,她自個兒就已經很好了,來三個男孩兒都不換。”
“哈哈哈。”康熙又是一陣笑,“朕這些兒子中,論慈父,沒有超過老八的。”
注1:出自[宋]項安世《大人生日其一》
注2:出自《孟子·儘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