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怨孩子,”奶奶出麵主持公道,“孩子們愛乾淨有什麼錯?這邊親家婆婆一天掃三遍屋子,裡外抹得通亮。垃圾都倒在那下麵坑裡,有蓋子搪著,一點蒼蠅都不招惹。我這裡住慣了,彆處也覺得醃臢。”
文琳立刻道:“媽,聽到了嗎?外婆都嫌咱家臟了!”
“我可沒這麼說!”奶奶瞪了挑撥離間的外孫女一眼,又說:“你媽又不懶,天天也掃屋子。就是村裡有些姑娘婆婆們哦,有那個打麻將的時間,垃圾都堵到家門口了,也不肯掃一掃鏟一鏟!”
“我們村裡什麼時候也像大哥大嫂這邊就好了,”文琳歎氣,“茅房有蓋子,垃圾也有蓋子,到處都乾乾淨淨的,多好!”
佳慧想到過兩年就會迎來的美麗鄉村建設,鼓勵道:“會的會的,你放心,過不了多久,石橋南村也會變乾淨整潔的,到時候比咱們這邊更好看。”
文琳對這個前景可是並不樂觀,噘嘴道:“那要等到猴年馬月哦!”
不過她也並不擔心,因為她馬上就要回學校了。過完大四這一年,她多半也會在城市裡找一份工作,然後在城市裡結婚生子、成家立業。這也是每個農村孩子的夢想。通過讀書離開那個有著牛屎味的村莊。
要很多年後,經過漫長時光的沉澱,故鄉才會在記憶中逐漸變得美好起來。
香菇廠的各種原料終於粉碎得差不多了,接下來他們要著手製作香菇棒。這一次,連奶奶和外婆都挽著袖子親自上陣了。胡春平當初購買的那套半自動的設備,能夠完成從攪拌到製棒的全部工序,給他們省了很多麻煩。姑爹和馮小河按照一定比例,把木屑、麩皮加上石灰,有時還要根據濕度加上糖化水,放進攪拌機進行攪拌。
這時候經驗就很關鍵,有經驗的師傅用手攥一把鋸末捏一捏,就知道該不該加水,該加多少水。馮小河提前學習了那麼多資料,這方麵依然要仰仗姑爹,畢竟他才是那個親自種過香菇的人。
拌好的原材料經過設備壓縮,出來的就是一根根圓筒形的香菇棒。這時,奶奶和外婆各搬一個椅子,坐在傳送帶頂端,把設備傳輸過來的香菇棒逐個套上塑料袋,姑姑和文琳則負責封紮袋口,並把包裝好的香菇棒用推車運送到另一間屋子,呈井字型擺放好,預備熏蒸。佳慧每天接送完孩子,也會急急忙忙地趕過去加入他們,七個人組建了一個農村常見的家族式小型加工廠。
這已經比普通農家製作香菇棒高效且省力得多了。農家沒有這種半自動的設備,隻能手工拌料、手工往袋裡裝填原料,拌料和裝填都是有講究的,拌得不均或填得太鬆都不行。有了設備,整套製棒工序的效率就很讓人驚喜。到文琳回學校的前一天,他們已經製作完成了大部分菇棒,接下來就要開始熏蒸消毒了。
香菇棒裝袋後,必須要及時進行熏蒸消毒,這是為了避免培養料感染雜菌。上萬支菇棒擺放在熏蒸的屋子裡,外麵套上塑料膜,蒙上厚厚的麻布袋,小鍋爐有一根蒸汽管道通向這裡,輸送著源源不斷的蒸氣。
整個熏蒸過程要持續二十個小時以上,培養料蒸不透、消毒不徹底,菇棒極易感染雜菌,這一來就廢了。而在熏蒸的同時,接種室也要進行密閉消毒,為即將到來的接種作準備。
等到熏蒸好的香菇棒冷卻後,就要進行接種了。接種房過去還要供奉菇神,是嚴禁閒雜人等隨意進出的,所有進出人員都穿著消過毒的工作服,戴著口罩,裝備得很嚴實。所謂接種,就是在菇棒上打四個接種穴,把菌種塞進去。當然打穴填種前後都要進行消毒。這工作並不複雜,但也很講究技巧和速度,因此姑姑請了幾個有經驗的村民來幫忙,每天工價一百元。一邊是流水線繼續製作菇棒,一邊是小鍋爐熏蒸,一邊是十來個人不斷接種。足忙了一個多月,才把幾萬根菇棒的菌種點好了。
菇棒接種後,七天之內不能搬運菌袋,要讓菇棒“發菌”,就是菌絲萌發定植的時間。等點種穴的菌絲長得像一團棉花一樣,就要解膜通風。接下來,過二十多天要進行第一次刺孔增氧,還要給菌棒散堆降溫,以免燒堆。隔幾天還要二次刺孔增氧。
何時刺孔何時散堆,這都不是僅靠書本知識就能應付的。幸好他們還有姑爹。姑爹不僅自己經驗豐富,還絲毫不拿大。碰到他也拿不準的,就叫來同村的大師傅共同驗看。有了這麼一個紮實過硬的技術指導,香菇廠的菌棒才總體發育良好,令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