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第九十一章(2 / 2)

孔融補全並編撰了一本農書的殘卷,其中結合了許多諸葛亮提出的,有理有據的新想法,又請了幾位劇城附近的農人,由他們作為讀者方給出一些修改意見。

今天這本書最後的收尾工作終於完成了,學宮的眾人正是為此來向他道賀的。

“唉,唉,我有何功,值得諸位這樣鄭重?”孔融見了眾人,笑嗬嗬地一一回禮,明明得意極了,卻還不忘嘴上謙虛,“先祖能修訂六經,我學問既疏,德行又淺,隻能做這般粗淺之事,為諸君所笑耳!”

“文舉公說得這樣輕巧,我等豈會被騙過?”有學士立刻反駁,“公廢寢忘食,案牘勞形,為此書耗儘心血,都在眾人眼裡!”

“不錯,前有氾勝之督輔種麥,而關中遂穰,著書立學,不過耕田收種罷了,今文舉公修殘篇,撰新章,除卻耕田收種之外,又有肥田、灌溉、農器圖譜,豈不勝過古人!”

“文舉公為撰此書,親去耕種不提,還尋了許多農人來斧正其中謬誤——”

“也稱不得是謬誤,南橘北枳此言不虛……農人其中辛苦,哪裡是咱們能說清的?公今撰此書,從此農穀棲畝,倉廩足實,天下人皆感文舉公恩德啊!”

他們這些學士當中,有人原本是帶了幾分客氣與恭維來道賀的,但此時被這樣的氣氛所感染,也不覺心中暗暗反思起來。

——著書立傳,當然著的是經學,是儒家經籍,孔融自己有那樣一個祖宗,他當初放出口風來,大力改進印刷術和紙張,為的也該是印自家祖宗的書,或者是解釋自家祖宗所著經典的書。

畢竟天下大儒裡,就他孔融是孔子之後,理所應當一輩子就乾這個。

但孔融嚷嚷了許久要寫書,最後寫出來的卻是一本農書……這多少是有點讓人始料未及的。

那不像是自視甚高的孔融會做的事。

……要是陸廉有那個學問和那個功夫,大概寫這東西的可能性更高一點。

這本書被學宮的學生很小心地取過來,用布包裹著,放進匣中,送去了印刷坊,工匠們立刻忙碌了起來。

他們識字不多,許多人甚至是在去年冬天受女吏的指點,學了幾百個字的。

但這本書的生僻字也很少,它特意為了照顧農人的文化水平,措辭極其簡單、明白、易懂。

那些農器也按照諸葛亮的建議,不僅畫出了圖譜,而且既畫出了每一個零件的分裝圖,又畫出了整個農具的組裝圖,力圖做到有那麼點兒缺心眼的木匠看上幾遍也能琢磨明白的程度。

紙張沒選什麼精細而潔白的名貴紙,而是選了隻要能看清字跡就好,粗糙一點也無所謂的便宜紙,於是這書的成本就進一步又降下去了。

孟岱向張郃開口就要兩千萬錢的賄賂,但這書算一算成本,排除掉孔融自掏腰包的人工費之外,大概也就十錢一本,竟然同陸懸魚當年在雒陽買到的一冊餅子差不多。

先是劇城的市廛,而後漸漸流向北海東萊各郡縣,再然後則是琅琊、東海、下邳、淮陰、廣陵——

直到從械鬥中短暫平複下來的老村長輾轉托人,花了百錢買到了一本,立刻如獲至寶地帶回村中。

於是上徐村除了需要男丁輪班站崗,婦人輪班做飯提防下徐村的挑釁之外,又多了一項日程:他們每天都要拿出半個時辰,聽一聽族裡那位最有學問,識字最多的長輩講農。

什麼樣的農作物,該怎麼種,種在什麼地方,不同的土壤需要怎樣不同的栽種時間,灌溉頻率,肥怎麼積比較好,又該拿來肥什麼田,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剛開始這些老農是有點不服氣的,這書是誰寫的?是大儒?大儒會種地嗎?大儒能將韭菜和麥苗分清嗎?他寫他的經書去不好嗎?寫個什麼農書,指導誰呢?

但漸漸聽下去,這些長年累月待在田裡的人就漸漸服氣了。

書裡有些內容是他們所知道,有些卻是他們聞所未聞的,還有一些是他們見到了,就要慌慌張張地殺豬宰羊去祭拜某一尊他們也說不清楚的神祇,除此外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應對的。

嗨,這書寫的,豆賤之時,還可以種豆肥田?

這個犁,這個犁怎麼還是彎的?掉頭很容易?!叔不是木匠嗎?!快安排做一個!

溝灌和畦灌都是什麼玩意兒?

以往聽說過“翻車”,原來是這麼個東西!那它到底是如何刮水上岸的?

……藏起來藏起來!這書咱們可得藏起來!千萬不能讓下徐村那群牲口知道!

……我知道咱們這裡的水夠用了!就不樂意讓他們知道!

……這書是誰寫的?咱們給他也立個像吧,開春時拜一拜!這不比那個不打雷的小陸將軍靈驗多了?

凡是閥閱世家,都有本事將自己的學識品行慢慢吹到天南海北,人儘皆知,就像陳寔遇了賊,趕緊給兒孫們叫來,造了一個新典“梁上君子”,而那個賊也極其配合,不僅跳下房梁請罪,還跟著這典故一起流傳了幾千年。

但黔首們就沒這個本事了,他們想知道點新鮮事總是很不容易的,想知道些關於農業的新發明,新創造,就更不容易了,就像“翻車”這種最初的水車是漢靈帝時就有的,但直至現在,這些老農才終於通過圖譜看明白它是怎麼造出來的。

看明白了,就好辦了!上徐村外還有另一條河呀!就是河低地高,沒辦法引過來!

造一個這東西試一試成不成!

這位族中宿老的講農課堂開了半個月,聽課的一天比一天多,直到有人在後排的學生裡發現了戴著鬥笠,又用布蒙了臉的下徐村村民。

……雖然那幾個下徐村的被上徐村的追著打了快十裡地,幾乎個個鼻青臉腫,差點沒能全須全尾地回村,但他們回到下徐村時,還是受到了英雄一般的待遇。

……因為上徐村的秘密,再也藏不住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