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四月時,也就是多倫會盟的籌備期裡,就有傳言說:皇上這次打噶爾丹,會讓大阿哥隨軍出征。
而到了後麵的中秋筵宴上,康熙一句:保清,你不是總嚷著要做大清的巴魯圖嗎,這次跟著你二叔好好學!也就把這事落實了!
要琳琅說,康熙要親征,帶皇阿哥一起去,不就是上陣父子兵嘛,而隻帶大阿哥,是因為眼下隻有他合適,未免被一鍋端(呸呸呸!),太子肯定不能去,三阿哥才十三歲,去了也沒用.
總之,大阿哥能跟著去打噶爾丹,是合情合理的一件事。
可她這麼想,其他人不這麼想。中秋一過,就有人上折子,說皇上既要西征,朝廷裡可就空虛了,何不讓太子出閣監國?
此折被康熙留中不發,可接下來,請太子臨朝監國的折子卻是一份一份的往上遞。足有七八份,康熙都留中了。
話說太子這會才十六歲,不管是論年紀還是論經驗,監國是不是太早了?當然康熙八歲就當皇帝了,要是從虎父無犬子的角度來看,那太子也能監國。
這話,不是琳琅說的,而是一份折子上寫的。話寫得很花團錦簇,可意思也就是這個意思。
正是這份折子,讓康熙發怒了,“該死的東西,竟然拿話來將朕!”
那天,萬歲爺真的很生氣,哪怕回了西暖閣也沉著一張臉,琳琅趕緊就想法各種順氣。被她又喂又哄的吃了頓宵夜,又看了一折升平署新排的武生戲,康熙的心情才好了些。
心裡還是煩悶,他就屏退眾人,隻拉著她說話:“胤褆能去打噶爾丹,胤礽就要監國……這些人,哪裡是想著虎父無犬子!”
聽完康熙的話,琳琅就懂他在煩什麼了,簡單來說,就是朝中的太子/黨不滿大阿哥能去建功立業,所以就想要太子也出點成績,比如監個國啥的。
就憑幾份折子自然是沒辦法讓康熙改變主意,可問題是,在康熙看來太子/黨就像是太子的豬隊友,他怕他們會影響或者說唆使太子!
那天晚上還不覺得,可隔天她再一細想康熙的話——說到激動處,他竟然用了唆使二字,對,就是唆使,琳琅的心不禁砰砰直跳,能被唆使著做的自然不是什麼好事!
會這麼說,康熙是對太子不信任,還是對太子/黨不滿?琳琅不知道,也不敢亂猜,她隻要知道一點就行了——康熙打心眼裡信任她,所以才會和她說那些話。
連對最看重的太子都……作為皇帝,康熙無疑是多疑的,可越是如此,他的信任就越可貴。
毫無疑問,這讓琳琅感覺安全又幸福——多好啊,不止寵愛她,他還開始信任她了!
為萬歲爺突如其來的信任感動了小半天,理智回歸後,琳琅發現自己心裡其實還是緊張,太子不穩,可就意味著九龍奪嫡的開始……還以為能多輕鬆幾年呢,結果卻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因為緊張和不安,琳琅忍不住就各種胡思亂想,可最終她還是想通了,所以才答應福寶可以去阿哥所玩。
也就在福寶去阿哥所後的第三天,她就聽張小桂說起,平嬪竟然中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