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最後吾等成為一個笑談倒是無妨,可問題的關鍵是陛下所發明的這個水泥,乃是利國利民,利於大明江山社稷的神器,如此利器因為吾等聲明受損,完全犯不上啊!”bipai
“所以……”
李東陽看了一眼劉健,又朝著周邊的一眾朝臣掃視了一眼,似是鼓足勇氣一般,繼續說道:
“所以本官認為,今日的早朝之上,若是孫福前來奏稟則罷,吾等本來就是提前見證,自是犯不上搶他人功勞。”
“可若是孫福今日沒有參加朝會,水泥這事情也無人奏稟的話,依本官的意思,不若先將這個好消息當朝奏稟,即安了滿朝文武的心,也讓陛下能提前得知到這一喜訊。”
“諸位臣公看如此安排怎麼樣?”
李東陽的最後一句話語,沒有僅僅隻問詢劉健一人。
畢竟。
此事也非劉健能拿得住主意的事情。
這個事情說的好聽點,那是提前將喜訊告知與眾,安滿朝文武之心。
可若是細細道來的話,其何嘗不是在搶奪孫福的功勞,大有奪人之美之嫌。
要知道。
到了他們這般身份,幾乎已經達到了仕途的頂峰,幾乎沒了再進之可能。
兩位閣老自是不必多言,似幾位尚書還好些,最起碼他們還有一個入閣的奔頭可以奢望,但也僅僅隻是奢望而已。
按著大明的規矩:“若先升尚書,則無入閣之命。”
當然。
此例也有被破壞的時候。
但是縱觀整個大明朝,從尚書之位進入內閣的朝臣微乎其微。
內閣中人大多是從翰林院中選拔而出,並一點點的培養直至後續入閣觀政,作為閣臣的預備者。
而之所以這般,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諸部尚書和內閣的關係。
在名義上。
他們同朝為官,共同輔佐君王治理江山。
甚至在曆史中還出現過首輔一人當權、權傾朝野的時候。
可那畢竟隻是個例而已,在整個大明朝的吏治體係中,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製約的。
這一點。
隆慶朝內閣首輔兼吏部尚書高拱,曾在《三乞天恩辭免兼任疏》中提到過。
“我國家之事,皆屬部臣題行,閣臣擬票。或未當,則為之駁正或未妥,則為之調停。不嫌異同,務在參伍。所以事多得其理,而人不敢為奸,是閣之與部不容混而一也……今內閣平章重事,吏部進退百官,皆權所在也。臣既忝閣臣之先,而仍總吏曹之職,則操權不亦太重乎?權太重,非惟臣難以居,而國體亦非所宜。”
其間原文不過多引述。
高拱從首輔的身份出發,細細分析了內閣和六部之間的微妙關係。
兩者即是同朝為官,為了大明一心效力的合作夥伴之一,同時也是相互製衡、相互製約的存在。
六部式微,則內閣獨大,首輔容易權傾朝野,雖不是宰相卻可行宰相之事。
而反之。
內閣若是勢弱,繼而無法製衡六部。
那且不言六部會不出出現掣肘朝野的存在,就說身為陛下參謀和秘術處的內閣,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空架子,並且六部的事務沒有一個統一的管理,這對於皇權也好,還是對於整個朝堂而言,並不是什麼幸事。
故而。
從內閣製度漸漸穩定之後。
這閣臣的選擇,全部是從翰林院中選拔,以此來斷絕內閣和六部之間的關聯,繼而形成一個獨立的部門。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app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麵,請下載好閱app 最新章節。
筆趣派為你提供最快的正德崛起更新,第一千九百二十一章如何安排?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