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東伯今日去了吏部,他從外地回來,就是為了謀個京職。昌東伯自有自己的路子,他跟吏部的主事有點同窗之誼,之前寫信說過這事,也給足了好處,這也是他上輩子的路數。
最後自然也得償所願,在禮部做了個小主事,到他死時,昌東伯還活得很順遂。
這輩子可不能這樣了,沈懷楠搖搖頭,覺得至少不能讓昌東伯過得如此順遂。
他重活一輩子,其他的事活得小心翼翼且艱難,但關於昌東伯這事情,卻一直在籌劃,並且由始至終覺得即便冒險,也該一次解決了他這個後顧之憂。
禮部肯定是不能讓他去了,禮部主事的差事真是清閒又得人幾分尊重,沈懷楠想的是讓他去工部。
工部修河堤等,都是需要監事的。沈懷楠覺得昌東伯就不錯。
這差事本來就好——其實還可以在中間撈點油水,但是隻有沈懷楠知道,昌東伯已經過厭煩了那種風吹日曬的日子,他現在隻想回京都安安穩穩的享福。
而監事是需要東奔西走的,今天這裡修河堤,他需要過去,明天那裡防洪,他也需要過去。
昌東伯算不得一個胸有大誌的人,不然也不會安心的當個窮苦地方的縣令七年。他去的時候以為從此以後生活應當順遂,剛開始也確實如此,但是後來,他發現自己越來越受不了小縣城裡麵那些雞毛狗碎的事情。
那些百姓都沒有被教化過,他們根本聽不懂他說的是什麼話,每次一說話就如同對牛彈琴,讓昌東伯也懷疑過自己是不是真的不會說話。
而且因為是小地方,百姓們說的都是地方上的話,他根本聽不懂。
他開始痛苦了。
好在他最後有了一房美妾,在如此艱難的時候給了他一點安慰,所以對這個女人,他尤為看重。
但他依舊痛苦。所以拚了老命,上上下下打點了七年,這才回到京都。
如果讓他又開始東奔西走,想來也是痛苦的。
而這僅僅是第一步。
昌東伯這個人,本性當然是貪的。之前那麼個窮苦地方,他都要貪一貪,如果成了監事,他能不貪?
沈懷楠是不相信的。
他貪了,那就好說了。但在這之前,他必須要讓京都的人都知道他跟昌東伯雖為父子,卻不是一路人,沒有任何關係。
最好的辦法便是讓昌東伯把自己趕出去。要趕得轟轟烈烈,全京都都知道?
這法子看起來難,但於昌東伯和他,簡直是最容易的辦法了!
昌東伯時時刻刻想著把他掃地出門才好。
沈懷楠再把這些事情在心裡盤算一遍,便覺得心情大好。
他到了昌東伯門口,讓小廝通報,裡麵便傳出一聲咳嗽。
然後就是一個女子的聲音,“我先回避。”
這是楊姨娘,是昌東伯最愛的女人。
他記得上輩子昌東伯為了楊姨娘,沒少跟嫡母吵,最後吵來吵去,也沒個說法。隻是楊姨娘開始當家了。
一個妾室當家,自然不是主母善妒或者養育兒女不稱職,而是她有什麼把柄在昌東伯手上,讓娘家人也不能為她說話,必須閉嘴,忍受這份姨娘掌家的屈辱。
沈懷楠不用想都知道是昌東伯夫人養了情夫的時候暴露了,為了所有人的顏麵,把她關了起來,換成楊姨娘管家。
不過楊姨娘管家對他還不錯,是個聰明的女人,做什麼事情溫溫吞吞,但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很好,從來不出錯。
但外麵說她的閒話從來不少。反正昌東伯府在那時候,比現在更加讓人笑話。
沈懷楠想要離開這裡的想法更加強烈了。
希望這一次成功才好。
他等在門外,楊姨娘端著膳食出來,見了他行禮,規規矩矩的,“三少爺好。”
沈懷楠回了一禮,楊姨娘便走了。
昌東伯叫沈懷楠進去,他冷著臉,“孽子,怎麼,如今想起我來了,可是有什麼事要求我。”
想到那天在祠堂裡麵受的氣他就不舒服。
沈懷楠卻笑笑,“怕父親不知,這事情已經告知母親了,明日兒子有一友人來赴宴,恐怕還要睡一晚上。他喜歡吹笛,到時候說不得要吹一曲,雖我住得偏僻,但笛聲悠揚,應該也能被父親聽見,所以提前跟你說一說。”
昌東伯大怒,“你這副樣子,是在威脅我嗎?”
沈懷楠笑著說,“何來此言?不過是件小事罷了。”
他說完就走,昌東伯想要罵他幾句都沒能來得及,等人走了,他氣得臉色煞白。
然後回去就跟昌東伯夫人鬨,不過剛開始因為請的不知道是誰,所以還有所理智,“他說要請人拿府裡吃飯,你就答應了?請的是誰?”
昌東伯夫人白了他一眼,“還能是誰。他也就那幾個朋友。左右不是王五,就是什麼李二狗,嘖。”
昌東伯聽這兩個名字就知道要請的人身份不高,他嗤笑,“那狗東西還跑到我麵前說可能要吹笛子,我呸,跟這種下賤之人混在一起,還吹笛子呢。”
昌東伯夫人就似笑非笑的看著他,“伯爺,您可說不了他,論下賤,難道還有人比那窮山野巷裡麵出來的更加下賤?”
昌東伯當然知道她說的是誰,勃然大怒,“賤人,你最好不要在這裡指桑罵槐。”
得了一句賤人,昌東伯夫人也怒了,站起來就罵他沒出息,兩人便一個比一個聲音高,最後昌東伯狼狽而走。
他走之前,還讓人去廚房給廚娘們打招呼,“明日那孽畜請客,什麼都不給準備!他不是翅膀硬了嗎,那就讓他自己準備去。”
這就是遷怒了。
這個消息很快就被多晴給打聽到了,他站在院子裡麵愁眉苦臉,“伯爺都發話了,咱們明天可怎麼辦呀?”
沈懷楠早猜到了。不然他專門去昌東伯那裡一趟做什麼。
他笑著道:“你隻當做不知道,等明天盛九少爺來了之後,廚房給什麼,你就上什麼。”
又叮囑多晴,“明日你提了膳食,還要鬨一鬨,最好能鬨得大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