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培養玄奘的領袖魅力(1 / 2)

數日後。

一行人馬路過一條溪流旁,卻見前方不遠處,一個靠著溪流的村落火光衝天,慘叫連連,村中時不時響起的怪笑聲令玄奘瞬間汗毛倒豎,心沉湖底。

“看此情況,定有大盜行凶,劫掠村莊,悟空,八戒,悟淨,你們趕緊去看看,製止禍端。”

回過神後,玄奘連忙說道。

豬八戒和沙悟淨齊刷刷地看向孫悟空,隻見其雙腳如老樹般立地生根,巋然不動,便也停在原地不動彈。

“你們沒聽到我講話嗎?”玄奘大聲問道。

孫悟空撓了撓耳朵,問道:“盜也是人,劫掠是他們的工作,他們靠著自己的工作吃飯,有什麼不對嗎?你說他們殺人,兩國對戰,死的人更多,你怎麼不去各國勸和平啊?”

玄奘被氣的不輕,指著他說不出話來。

秦堯靜靜看著這一幕,若有所思。

他先前疑惑的玄奘性格問題,在這一刻仿佛有了答案。

降魔篇中的玄奘心懷大愛,善良慈悲;而伏妖篇中的玄奘腹黑虛偽,是個不擇不扣的演員,所以他的口頭禪便是——我補個妝先。

在已知兩個故事是銜接劇情的情況下,導致玄奘性情大變的主要原因就在這三個徒弟了。

玄奘隻是一個普通人,收伏孫悟空靠的是佛祖開掛,不是他自身擁有降服萬妖之王的能力。

西行路上,他唯一能依靠的,隻有佛祖賜下的鞭子與大日如來真經。

看三妖現在的狀態就能看得出來,他們對玄奘也缺乏尊敬,更彆說悉聽遵命了。

而在這種情況下,為管理這三隻妖精,為確定自己領導者的權威,玄奘隻能拋棄單純,戴上一張名為演員的麵具,靠著打罵,羞辱,以及虛張聲勢來管理團隊,努力維持著團隊不散。

可這種手段用多了,心靈自然也就隨之扭曲了,變成一個虛偽的演員並不奇怪。

這反倒是應了那句話:人都是會變的,也終將,變成自己討厭的模樣……

所幸,如今玄奘身邊還有一個朋友,一個能真正擔事兒的朋友。

因此他無需拿出鞭子,通過抽打孫悟空的方式令三妖聽話,隻需將懇求目光望向身旁人影,這場困局便有了破局辦法。

“相柳,你去看看吧。”秦堯自耳朵裡麵抽出三尖兩刃刀,淩空拋起。

長刀在空中不斷翻轉著,最終化作一尊九頭蛇身的怪物,迅速爬進慘叫不止的村莊內,將一名名手持尖刀的強盜打飛了出來,下餃子般落在地上。

“妖怪,妖怪啊!”

一些強盜驚慌失措,掙紮著起身。

隨後,相柳爬行了出來,十八隻眼睛中放射出無數細碎電流,將這三十多名強盜電的全身發軟,癱倒在地。

“嗖。”

看到秦堯張開右手,相柳頓時化作一道黑芒,以迷你刀具的形態落入其手中。

“諸位施主,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玄奘來到群盜中間,雙手合十,誠懇說道。

“叮。”

一名體格魁梧的強盜將手中長刀狠狠摔在地上,瞪著牛眼,甕聲甕氣地說道:“我放下屠刀了,你讓我成佛吧。”

玄奘麵色一僵,連忙說道:“這裡說的佛,指的是皈依佛門,開始走上行善成佛之路,不是立即證得佛果。”

強盜嗤笑:“所以說,你在這裡和我玩文字遊戲呢?我們如果聽信了你的忽悠,放下屠刀,那麼恐怕還沒成佛就先成鬼了,還是最可憐的餓死鬼。”

“哈哈哈哈。”

看著玄奘被懟,孫悟空肆無忌憚的放聲大笑,這笑聲又宛如鋼針般紮進玄奘心裡。

玄奘下意識摸向腰間的鞭子,內心怒火翻湧。

“玄奘,冷靜。”秦堯凝聲說道。

玄奘深深吸了一口氣,放下右手,目視群盜:“你們為何要乾這種殺生的事情呢,是不是有什麼苦衷?”

“當然有。”魁梧強盜朗聲開口。

玄奘微微鬆了一口氣。

有苦衷,他就有理由放過這些人了。

“你們都有什麼苦衷?”少焉,他追問道。

魁梧強盜:“劫掠來錢快,還不辛苦。有這賺錢的本事,何必麵朝黃土背朝天的種地呢?”

玄奘:“……”

“噗。”孫悟空沒忍住,噴笑出聲。

他自然明白玄奘想要拯救這些強盜的想法,結果人家壓根就不領情。

“很好笑嗎?”玄奘臉頰一抽,衝著孫悟空問道。

孫悟空緩緩斂去笑容,麵無表情:“師父,將善念給予好人,這才是善。將善念給予惡人,這不叫善,這叫惡。

你要渡他們成佛,那麼我且問你,被他們殺的那些人,又該如何?即便是你能超度他們往生,可他們願意往生嗎?”

玄奘無言。

“噗噗噗噗噗……”就在他逐漸陷入自我懷疑的怪圈時,九柄飛劍突然橫空而起,將地麵上所有強盜全部戮殺一空。

“空虛兄。”玄奘抬眸。

秦堯舉著劍盒,將空虛九劍收回劍盒之內,淡淡說道:“玄奘,彆把事情往複雜去想,他們殺了人,犯了業果,有了業力,那麼殺了便是。

佛門不說因果嗎?這因果便是,殺人者人恒殺之,善惡終有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籠罩玄奘靈台的濃霧仿佛被一下子撥開了,令其瞬間靈台清明,意念通達。

“多謝空虛兄。”

秦堯擺了擺手:“不用謝,人嘛,總有鑽牛角尖的時候,想通就好了。”

與此同時,三妖麵麵相覷,孫悟空暗中傳音:“想自由,先散夥。想散夥,師父必須死。想讓師父死,首先就得解決空虛這個護法。我們來商量一下,如何搞死空虛吧?”

豬八戒與沙悟淨相互對視了一眼,幾乎同時看到了對方眼中的心動。

在他們這支隊伍中,除了玄奘外,沒有任何一個是心甘情願背井離鄉去取經的。

次日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