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9章 王一凡的焦慮(1 / 2)

大國軍墾 大強67 8371 字 2個月前

當然,任總也並不是一點兒動靜都沒有,畢竟有為公司手機有一款“戰士”係列,其實就是跟軍墾機電合作的。

隻不過因為軍墾機電並不生產手機,所以所占的比例極少。而任總大手一揮,直接把戰士手機係列獨立,股份送給軍墾機電45。

這樣一來,加上原來的6,軍墾機電對於戰士手機係列已經控股了。

雖然戰士手機隻是有為手機的一個係列,但是卻是有為手機中銷量最好的,任總能有這樣的魄力,讓所有業界中人都不由為之側目。

不過有為公司樹大根深,連手機都隻是他們業務中的一部分,就彆說手裡裡麵的一個係裡了。

不過和北疆手機一樣,這款手機針對的都是年輕人,所以軟件方麵,都是側重於拍照,即時通訊,還有遊戲之類的研發。

但是相對而言,戰士手機的外形明顯不如北疆手機靚麗,以至於軍墾城很多年輕人都開始更換北疆手機。

不過軍墾機電控股戰士手機之後,情況很快就得到了改變。畢竟手機外殼這樣的小事情,都用不到那些專家們去研究。

年輕人設計幾款外形發到論壇,吃瓜群眾們一番論戰,如果幾種意見相持不下,那就都選,反正這個時代的手機都是不斷在更新的。

如果集中在某一種類型上麵,那就更好辦了,新手機問世就長這樣了。反而讓吃瓜群眾增加了一種期待感。

本來手機還好著呢,但是心儀的來了,咋辦?換唄!反正年輕人的錢大多是花費在這些事情上的。

戰士和北疆這兩個中國手機,目前在國內的名氣並不算大,但是已經被很多人熟知了。

隻要用過的,基本上都不會再去買彆的品牌。

之所以這樣,其實還是因為手機並沒有在國內搞大規模宣傳,這些其實一直是按照葉雨澤的思路再發展。

他一直不願意自己的產品參加到內卷當中,世界辣麼大,為啥不出去看看呢?

相對而言,有為手機在國際市場上所占份額比北疆手機要多很多,主要是因為有為公司本身程控業務已經遍布世界各地。

而北疆手機銷售業務,大多在亞洲一帶。本來日本和棒子國的兩款手機是他們的強勁對手。

但是隨著智能化腳步的加快,日本的幾個品牌紛紛落馬,雖然不得不承認,這個國家的某些科技水平很強,但是在手機方麵,已經開始被甩開了。

倒是棒子國的一星手機也開始強勢崛起,說到這裡,就不得不介紹一下這個一星公司了。

這是棒子國一家著名的跨國企業,其實開始的時候,這家公司隻是將一些水果,魚竿蔬菜之類的東西出口到中國。

但也就是靠這個業務,他們撅到了第一桶金,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到了如今,已經成為了業務涵蓋各個行業,很多國家的巨型企業。

於是在1996年,一星集團躋身全球第五大集團,包括多個下屬公司及若乾其他法人機構,在近7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近300個法人及辦事處,員工總數19.6萬人。

共有62個子公司,總資產高達2808億美元。集團員工平均年薪高達713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40萬元。

三星在棒子國國出口額的三百一十二億美元中占了18.1%。而在2004年更達到592億美元,為出口額的20.7%。

在2003年在棒子國政府稅務預算中,一星占了6.3%的稅款。

和這樣的龐然大物對上,北疆公司這樣一個單純的手機企業自然是毫無優勢可言。

畢竟一星公司目前一些技術已經是世界領先,但是不得不承認,王一凡這個年輕人真的很澹定。

從對上的那一刻起,他就沒拿這個一星公司當回事,就像他對員工說的那樣。

他們不管他們壟斷了多少行業,但我做的是手機,我隻要保證我的手機技術不比他們差就好了。

他們的lcd技術世界第一,那又怎麼樣?在芯片這一塊,我也可以完勝他們,至於手機整體性能誰的好,那就讓消費者自己去評判吧!

正因為王一凡的這份澹定和自信,把員工們的鬥誌都激發出來了。

你大,你強又怎麼樣?我最起碼在我的領域,也有能擊敗你的地方。

當然,想擊敗這樣的對手自然不是喊幾句口號,吹吹牛逼就能做到的。

要把他們的手機性能吃透,然後針對性的碾壓,這才是致勝的關鍵。

王一凡詳細研究了一星公司的發展史,其實也是暗暗吃驚的。主要是他們崛起的速度太快了。

1938年3月1日,一星前任會長李秉喆先生以30000韓元在棒子國大邱市成立了“一星商會”。

李秉喆先生早期的主要業務是將棒子國的乾魚、蔬菜、水果等出口到中國的bj及滿洲裡。

不久之後,一星又擁有了自己的麵粉和製糖廠,自己進行生產及銷售。

1950年代,逐步擴展為製糖、製藥、紡織等製造業,並確立為家族製企業。1953年8月,第一製糖株式會社成立。

1954年9月,第一毛織成立。

1958年2月,收購安國火災與海上保險。

1963年7月,收購東方生命保險收購東花百貨。

1965年10月,收購世韓造紙,9月,一星開辦中央日報。4月,一星文化基金會成立。

1966年5月,成立中央開發。

1968年11月,成立高麗總醫院

1969年,成立一星電子。

1973年8月,公司宣布了第二個“五年管理計劃”,為這些業務領域製定了目標,並使一星進入造船工業。

在此期間,公司還采取步驟,增強公司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將其製造過程從原材料生產,集成到最終產品生產。

結果,許多新的公司誕生了,其中包括1974年成立的一星重工業,以及一星造船廠。

1977年成立的一星精密機械株式會社。

1978年,一星半導體以及一星電子成為兩個獨立的實體,同時也開始向全球市場提供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