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1章 艱難的生存環境(1 / 2)

大國軍墾 大強67 3788 字 2個月前

鄭戰勝的苦悶趙玲兒自然知道。這個現象並不是在這裡才有,而是兵團普遍存在的。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那種哪也彆去了,生活都差不多的言論已經沒了影子。

而南方幾個城市的騰飛,把內地甩開了幾十年的差距。雖然這也有政策的原因,但是更多的卻是人的思想的解放。

就拿廣州來說, 彆提那些大批湧入的外國人,就是港台商人思維和做事方法就已經徹底打破了人們的認知。

在內地人還拿著幾十塊錢工資,計算著這個月能攢下十塊,到年底能夠存夠二百的時候。

人家廣州人的工資已經到了上千元,這還是因為港商們苛刻,因為他們如果香港開廠,每個人工最少三千。

商人逐利, 沒有好處的事情他們是不會做的。其實說白了,他們所以來,就是為了能榨取更多的價值。

但是事情都是有兩麵性的,因為在他們榨取剩餘價值的同時,國內的打工者同樣也拿到了在內地都不敢想象的工資數額。

所以,任何事物都有他的兩麵性,不能單純的站在某個製高點去評判什麼。公正的說,隻能是各取所需罷了。

兵團人也是如此,如今軍墾城聚集了大批的軍墾子弟和內地打工人。

這些人跟老軍墾是完全不同的,第一代完全是情懷,憑著一句紮根邊疆,保衛祖國,就能讓他們奉獻自己的一生。而這個時代已經做不到了。

因為二代軍墾人已經有了更多的選擇。他們的父母來自內地的各個省份,甚至包括廣東,上海這樣發達地區。

人家探家的時間就能把一切都了解清楚。然後留在原籍,去打工掙錢, 你能說人家有錯嗎?

畢竟如今的兵團也都是承包製,自負盈虧。這跟出來打工能有多大區彆?

改革開放之前, 人們隻要有份工作, 一家人就會過得平平安安。雖然物質方麵相對貧乏,但是大家都這樣啊,人們也就習慣了,沒有野心,不用攀比。

可是如今咋可能一樣?人家掙一千你掙一百,人家買車買房,你騎輛自行車都勉強。哪個年輕人能甘於這樣?

趙玲兒甚至能想象的到,如果沒有軍墾城,曾經的九師還會有多少人?準確的說,還會剩下多少年輕人?那邊條件要比這邊好的多啊!

一下午的攀談,趙玲兒終於非常清楚的了解了一連的情況。其實說白了就是地少,草場質量差。

嚴格的說,地並不少,隻是不怎麼長草罷了。每家分的那點草場,僅夠幾十頭羊吃飽。而到了冬天,所有的乾草隻能靠購買,不然羊就隻能餓死了。

所以,一連大都是趕在冬天來臨前大批的宰殺羊群出售, 這樣再接下來的冬天裡, 就能節省很多草料錢。

留下的隻有一頭公羊還有懷孕和能懷孕的母羊, 這樣才能有效的保證明年的羊群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