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9章 信仰之躍(2 / 2)

到九月中旬的時候,華爾街僅存的兩家投資銀行高盛集團和摩根士丹利,都不得不向美國聯準會提出申請,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以規避風險。

隨著高盛集團和摩根士丹利轉型為商業銀行,傳統意義上的‘華爾街投資銀行’作為一個曆史名詞消失了。

聯邦政府和美聯儲提出了一係列的救助方案,卻引發了公眾的不滿。

對於政府的援助方案,普通美國民眾極力反對,他們認為大銀行先是主張資本主義式的放任型擴張,現在出了事卻要求以社會主義的方式掏國庫的錢救大銀行的資本家們,民眾卻失業,信用破產與失去房子。

這也為以後的那場占領運動早早的埋下了伏筆。

可惜,這是屬於資本的國度,占領華爾街這種運動,發揮不了多大作用。

總不能指望華爾街的資本家們良心發現,那還不如指望羅南去救濟全世界人民呢。

好萊塢方麵,雖然今年電影市場表現不錯,但受到經濟危機的拖累,好萊塢各大上市公司的股價,就像是落在了瀑布上麵,不停的往下跌,還一眼看不到儘頭,好萊塢六大公司市值縮水了一大截,而且在持續不斷的縮水中。

沒有上市的相對論娛樂影響比較小,利好消息還不斷。

比如《阿凡達》經過近四個月的放映之後,北美票房累計高達7億3120萬美元,全球票房超過了25億美元,達到曾經的高度不是問題。

這部影片的票房分成陸續到賬,票房一項不僅已經收回了全部投資,還有近3億美元的盈利。

由於放映還沒有結束,實現票房利潤5億美元也不是沒有可能。

但伴隨《阿凡達》大賣,好萊塢熱門電影必然遭遇的爛事又一次出現。

來自馬裡拉州的科幻作家布萊恩特-摩爾,向馬裡蘭州地方法院起訴迪士尼和詹姆斯-卡梅隆在《阿凡達》上麵抄襲了他的兩個劇本,以違反合同、詐騙等罪名控告詹姆斯-卡梅隆和製片方沙海娛樂,提出了高達3億美元的賠償要求。

這讓人很無語,每一部大賣電影的背後,總是有無數“被抄襲者”出現。

也不能說這些人全都是假的,畢竟類似《黑客帝國》和《盜夢空間》這種借鑒其他作品的情況,在好萊塢也時有發生。

更不用說還有《饑餓遊戲》這種了。

相對論娛樂以一貫的態度應對,詹姆斯-卡梅隆很關注,甚至專門在太平洋的科考船上接受了視頻采訪:“自從《終結者2》成功以來,我已經見過太多這種人這種事。我很早就說過,《阿凡達》是我最寶貴的財富,是我親手培育的項目。從開始有這個想法,到真正產生一個概念並且發展成一部電影,我花了數十年。”

這話真假並不重要,因為無論真假,相對論娛樂都會當成真的。

詹姆斯-卡梅隆也不是空口白話,放出了九十年代的圖稿草案,其中一張是拍攝大船期間的速寫作品,圖上畫的那棵大樹與潘多拉星球上生命之樹的原型無限接近。

其實好萊塢電影發展到現在,任何一部電影裡麵,仔細去找的話,總能找到其他作品似是而非的影子。

九月份第三個周末,相對論娛樂的第二個電影宇宙“恐怖宇宙”的第二部影片正式上映。

由詹姆斯-溫執導的《招魂》以3560家影院,在北美開畫上映。

因為《潛伏》的關聯,這部影片比曾經那部有更為堅實的觀眾基礎,而且在《潛伏》上映之後,沃倫夫婦就成為了明星級彆的人物。

這有好處,根據現實改編的噱頭,有利於《招魂》的宣傳推廣。

同樣也有壞處,質疑沃倫夫婦的人層出不窮。

很多人稱沃倫夫婦是兩個騙子,因為他們調查的案件很少有能站得住腳的,很多被調查對象事後都起訴了這對夫婦,表示編造了一堆關於自己的故事去賺錢,有幾個沒有起訴的後來經過調查都有吸毒史,這種“證人”的證詞根本沒有可信性。

還有《招魂》宣傳中的這棟房子,原型現在就有人住著,好好的什麼事都沒有。

所謂真實改編嘛,真實隻有百分之二十,剩餘百分之八十全靠編。

宣傳上自然是怎麼有利怎麼說。

比起《女巫布萊爾》之類的,《招魂》的宣傳絕對遠遠高於良心線。

《招魂》屬於典型的鬼屋類恐怖片,鬼屋和驅魔作為驚悚類影片兩大支柱,堪稱恐怖片永垂不朽的來源,而且鬼屋又可以順理成章的過度到鬼附身什麼的,更容易吸引觀眾。

為了製造“真實事件”改編的效果,呼應《潛伏》中的彩蛋,以及引出“恐怖宇宙”的第三部作品,《招魂》一上來,專門耗費幾分鐘,講述了“安娜貝爾”這個更加真實的娃娃,

後續展開的卻完全是另一個故事,安娜貝爾那幾分鐘的“真實”娃娃故事,就是用來給後麵的“不真實”的故事做鋪墊,讓它們看起來更真實。

《招魂》貫徹了導演詹姆斯-溫東西方恐怖文化融合的理念,整部片子複古味十足,沒有血漿,沒有反轉,沒有一驚一乍,連鬼臉都是模模糊糊,隻用黑暗和封閉空間以及聲效營造恐怖感更顯真實,完全的七十年代風貌。

這部影片,也為恐怖宇宙後續展開做足了鋪墊,比如數次特寫出鏡的“安娜貝爾”娃娃,還有詭異的八音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