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1章 電影不是良藥(2 / 2)

比起影片高達6500萬美元的製片投入,派拉蒙影業想要收回成本,任重而道遠。

最近這幾年,像是狙擊手和空戰一類的電影,跟戰爭史詩片差不多,絕大多數都以失敗而告終,成功者寥寥無幾。

九十年代一度大火的戰爭片,總體市場反響甚至比不上短暫複興的歌舞片。

北美上映第一個周末,《發膠》的票房收入已經超過了製片成本,這也給相對論娛樂帶來了不大不小的驚喜。

影片票房大賣,從某些方麵也給了約翰-沃特斯信心,他帶著一位在歐洲結識的有共同愛好的朋友,一起找到了相對論大廈羅南的辦公室裡麵。

大廈頂層的會客室裡麵,約翰-沃特斯為雙方做了介紹:“湯姆,這是羅南-安德森先生,相對論娛樂集團的老板。安德森先生,這是湯姆-希克斯,一位來自荷蘭的導演、編劇和製片人。”

這人的名字很陌生,羅南跟他握手的同時,也打量了一番。

湯姆-希克斯穿著米色的休閒西裝,戴著一頂同色係的牛仔帽,看上去也就三十歲左右。

“你好,安德森先生。”湯姆-希克斯很有禮貌:“能認識你是我的榮幸。”

羅南客氣的笑著點頭,招呼兩人坐下,問道:“希克斯導演是剛來北美,還是一直在好萊塢打拚。”

湯姆-希克斯趕緊回道:“今年年初剛過來。”他看了約翰-沃特斯一眼,說道:“我與約翰前兩年在歐洲認識,共同的興趣愛好讓我們成為了好朋友,約翰一直想讓我來好萊塢發展,我今年終於下定決心過來。”

約翰-沃特斯補充道:“好萊塢競爭激烈,但機會也多。”

羅南對於歐洲導演了解不多,但多少也知道,隻要不是那些偏執的藝術派導演,很多人還是希望能來好萊塢發展。

彆的不說,在歐洲拍攝一部電影,單單資金一項,可能就需要花費數年時間去籌集。

甚至還有歐洲知名導演,為了能拍出藝術電影,從父親到兒子一起花費二十年時間籌集資金的例子。

這樣的導演精神值得尊敬,但拍出來的電影缺乏觀眾。

約翰-沃特斯這時說道:“安德森先生,湯姆這次從荷蘭來到好萊塢,帶來了一個他寫的劇本。”

湯姆-希克斯打開公文包,取出其中的文件袋:“我本人非常希望能有機會將劇本拍攝成電影。”

羅南微微點頭,說道:“我能不能先看下劇本。”

約翰-沃特斯給湯姆-希克斯使了個眼色,後者打開文件袋,取出裝訂好的劇本副稿,雙手遞到了羅南這邊。

羅南也不客氣,接過來快速瀏覽。

這一摞文稿不止是劇本副稿,最上麵還有幾張概念畫稿,畫稿是簡單的素描,並不是特彆清晰,但也能看出趴在地上的一個個人體輪廓。

湯姆-希克斯適時說道:“這是恐怖類型的題材。”

羅南看著畫稿微微皺眉,畫稿上麵的三個人型趴在地上,緊緊連在一起,後麵一個人的麵部似乎貼在了前麵一個人的屁股上麵。

他把畫稿拿到一邊,去看後麵的劇本,劇情開始是典型的美國腦殘青年的中二旅程,兩個美國女孩駕車穿越歐洲去旅行,然後遇到了一位瘋狂的外科醫生。

這位退休的外科醫生最擅長的就是給連體嬰做分割手術,但是這一次,他要給包括兩位女孩在內的三位“病人”做完全相反的嘗試,那就是通過一種異常可怕的手術將他們“連接”在一起。

他計劃通過他們體腔內部的循環和消化係統,然後把他們的身體一個接著一個的進行縫合,借此來實現他那瘋狂且病態的所謂的“一生的夢想”——人體蜈蚣!

曾經羅南看過這個係列的第一部,因為影片在某些方麵可謂大名鼎鼎,也知道拍攝過三部曲,但後兩部沒再看過。

以西方恐怖片的一貫做派和風格,續集肯定比第一部更加荒誕和惡心。

第一部裡隻有三個人的人體蜈蚣,後麵兩部怎麼也要有十幾二十個人吧?

羅南抬頭看了一眼湯姆-希克斯,又看了看約翰-沃特斯。

後者一手拍攝製作了《粉紅色的火鳥》,後者雖然不認識,但目前來看估計就是《人體蜈蚣》的作者了。

隻能說,哪怕相隔一個大西洋,這兩位也有很多共同話題。

“人體蜈蚣?”羅南輕聲說道。

湯姆-希克斯接話道:“實際上,我打算將這個項目命名為《人體蜈蚣》。”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