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歐洲電影藝術(1 / 2)

來到戛納的時候,電影節已然開幕,羅南看到的是一座喧囂的海邊小城,來自全球各地的影迷和片商們,彙聚在了戛納這座電影之都。

羅南先去電影節組委會辦理了電影節通行證件,有了證件,很多事情辦理起來會方便許多

使館影業早已在電影節備案,羅南繳納2000歐元費用之後,拿到了代表業內人士的粉色通行證。

這種業內人士證件不是想要申請就能拿到的,組委會方麵有專門的評估,而且證件也不免費,高昂的證件費也是電影節收入的來源之一,一般普通通行證的注冊費為399歐元,而製片人交流會和製片人工作坊的證件則需要1000歐的基礎注冊費,每上升一級,費用也會隨之增加。

粉色下麵有黃色和藍色通行證,上麵還有白色證件,那是多年參加戛納電影節的老客戶才能拿到的通行證,像羅南這種新丁,想要拿到需要付出巨大代價。

戛納電影節是全世界藝術氛圍最濃的電影節之一,但依然是用金錢堆積起來的藝術遊戲。

金錢對成功舉辦電影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據羅南的了解,雖然法國國家影視中心、普羅旺斯-藍色海岸大區政府和戛納市政府的財政會負擔部分電影節費用,而且私人和企業讚助也不少,但電影節每年要維持下去,還需要自身具備造血功能。

這種體現地位高低的通行證就是造血環節之一。

彆小看這些證件的顏色,它們能讓持有人在電影節期間享受完全不同的待遇。

比如戛納電影節的參賽影片,通常會在首映紅毯的前一天,進行優先場放映,使持有粉色以及粉色以上證件的人能先睹為快。

其他的正常放映場次,持黃色或者藍色證件的人,必須要一大早甚至是清晨就在外麵排隊;當放映時間將至時,持粉證的人則會在戲院旁邊單排出一條隊伍,通常這條隊伍相對較短;而當放映時間即將開始時,持白色證件的人就會直接進入會場,無需排隊,然後再依次放行持粉證和藍證的人,最後才是黃證持有者。

所以,對於持有藍色和黃色證件的人來說,很可能會白忙半天無法入場,落得一場空。

羅南在戛納轉了一天,沒感受到多少藝術氣息,倒是覺得商業氛圍濃厚。

戛納常住人口隻有7萬人,電影節期間會吸引至少6萬名電影界專業人士和20萬名遊客,當地旅館在半年前就會被預訂一空,餐飲行業、旅遊產品等也都能從中獲益匪淺。

在舉辦電影節的11天內,戛納國際電影節可創造的直接經濟價值高達數億歐元,間接經濟價值可能上10億歐元;其間還會製造3000個就業機會,回報遠超成本,短短10幾天,就可以使一些商家賺夠一年的錢。

走在戛納街頭,羅南隨處可見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哪裡都能聽到完全不懂的奇怪語言,到處是議論電影的聲音,當聽到哪裡有一部出色影片上映的時候,會像浪潮一般蜂擁而去。

不管組委會方麵如何斂財造血,不管電影節背後隱藏的商業元素,現在的戛納隻屬於電影。

當然,羅南不會忘記自己的本職工作,短短兩天的時間,他接連看了七部展映電影。

這些基本都是歐洲電影,相比於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電影,歐洲電影在北美這個非常封閉和排斥的電影市場上,受眾稍微多一點。

但羅南看過之後最大的感受不是電影有多少商業價值,而是像印度電影一言不合就跳舞一樣,歐洲電影一言不合就脫光光。

有些尺度比北美的nc-17大多了,甚至鏡頭中還有赤果果的某些不可描述的器官的特寫。

歐洲的電影藝術,與男女之間那點事永遠都糾葛在一起。

也不怪乎很多人說歐洲電影的整體格局很小。

羅南大致有印象,前世一部《愛戀3d》憑借其驚人的大尺度情色內容及3d的放映製式,成功的刷新了大眾對戛納電影節的三觀;在戛納首映當天,更是因入場人數太多而推遲30分鐘放映,可謂一票難求,排隊進場的隊伍甚至比高峰時段的紐約地鐵還要擁擠。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戛納電影節的參展影片尺度也一年比一年大。

同性戀、雙性戀、亂倫、s.m……這都不是事,有些戛納電影節特供的小黃片內,直接全程無碼直播女性生孩子的場景,簡直是無人能敵上天飛的節奏。

一部影片口味越重,往往越能在戛納電影節上麵引發關注,勾起媒體、觀眾以及國際看片商們的爭論,而爭論對一部電所能帶來的商業性收益大多超過損害。

羅南還去參加了墨鏡王的《花樣年華》和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的戛納首映式。

然後對這個藝術電影節的商業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戛納,不止通行證可以花錢買,走紅毯的和看紅地毯同樣可以花錢買。

錢能解決的問題,在戛納都不叫問題,比如紅毯兩邊容易被媒體和電視鏡頭拍到的觀看席位,一般一等席位需要2萬歐元,次一點的1.5萬歐元,再差一些的5000歐元。”

走紅毯需要的價格就更高了,基本都在10萬歐元以上,如果是戛納官方讚助商的代言人的話,一般1萬歐元就能夠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