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暴躁的總師們(1 / 2)

朱耀靈這次在京城一待就是半個多月,在這半個多月的時間裡,朱耀靈從早到晚,除了開會就是開會,

這次是他二哥朱耀坤親自帶隊到了京城,從港島到京城,朱耀坤研究院的各項目技術人員,用了十幾個架次的包機才把這一千多人送了過來。

就這樣,每個項目組,也才是來了幾個負責人,主要是先進行技術接觸,確定最後研發地點。

然後後麵的大部隊,才會有專列給護送到各個區域。

在這些人的飛機飛往大陸的時候,東南沿海的飛機升空頻次明顯增加了一倍,幾乎一半的岸防雷達全部開機對空搜索。

為的就是防備彎彎突然派出飛機對這些技術人員不利。

雖然最後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所有人也都安全落地,但是朱耀靈還是感覺有些憋屈。

因為在東南沿海,大陸起飛的戰鬥機都是殲六、殲七、殲八這些在後世都是爺字輩的老飛機。

而且主力還是真正的六爺殲六,七爺殲七在東南沿海占比還不到一半。

至於八爺殲八隻有可憐的兩個中隊,八架戰鬥機。

在麵對彎彎的三百多架F5E/F虎式戰鬥機,和大量F104高空高速戰鬥機的時候,壓力非常之大。

在京城三個大型的高級酒店被完全包了下來,這三家酒店的安全等級已經被提到了最高級。

武裝特警持槍二十四小時警戒,警察開始提前清理地麵,監獄一時間都快要爆滿了。

國安部門這幾天連續起了彎彎在大陸的九組釘子,因為朱耀靈給了他們一份名單,而朱耀靈認為這些人可能會威脅到他的計劃。

在麵對任何威脅的時候,朱耀靈從來都不會手軟。

外部的紛紛擾擾現在已經不能再乾擾到朱耀靈的工作了,但是因為這次東南沿海飛機的事情,讓朱耀靈很不爽。

所以在這次開會的時候,他就盯著兩個地方的會議跟著開會,一個是戰鬥機項目組,一個是預警機項目組。

而預警機項目組會議開的很平和,從魔都帶隊過來的馬老,負責對接的項目就是對於預警機載體改進計劃的理論探討。

而大陸這邊帶隊的是在1969年就開始負責研製大陸第一架預警機“空警一號”的樓老。

“空警一號”預警機是大陸在1969年提出立項,在1971年首飛成功的大陸第一架預警機。

它的載體使用的是從老毛子那裡進口的圖—4型轟炸機為載機改裝而來的。

可是在多年的努力之後,因為當時的雷達性能和技術條件的限製,始終無法突破一些關鍵的技術難點。

無奈之下在1979年“空警一號”下馬,所有的技術留作儲備。

而今天預警機項目能夠再次啟動,樓老可以說是最為興奮的人之一了。

而在一起討論的還有港島負責雷達、航電、通訊等等各個項目的專家,以及大陸這邊當年主持“空警一號”的技術專家團隊。

他們這邊主要的工作就是把雙方的技術進行初步的互相了解和融合,然後先定下一個基本的大框架,最後再在這個框架裡增添血肉骨骼和神經。

而馬老和樓老他們也都認識,又都是搞大飛機設計的,再加上這兩邊搞雷達電子通訊係統的工程師們也都很是斯文。

所以他們之間雖然偶爾會有一些爭論,但是大家還是能夠心平氣和的討論。

可是當朱耀靈去參加關於戰鬥機項目團隊討論的時候,他感覺自己好像進入了戰場似的。

這些搞戰鬥機設計的,好像各個都是火爆脾氣,就和他們設計的戰鬥機一樣。

港島這邊基本上都是三四十歲的年輕人,他們的設計思路極其激進。

朱耀靈曾經對他們提出的一些後世大陸優秀飛機的特點,比如蚌式進氣道,中距耦合鴨式三角翼布局,這是後世殲十的經典布局。

可是要想讓這種布局能夠發揮出來它的優勢,那就必須要有極其優秀的操控係統。

這也是為什麼,在還沒有組建飛機研發團隊的時候,朱耀坤手下有一個小組就已經開始了針對美國F16的四餘度電傳飛控係統的研究工作。

而朱耀靈手下的“窺探者”也是不惜餘力的想儘辦法去弄到關於F16的一切信息。

在1982年的時候,窺探者中的“搬運工”終於在丹麥獲得了一整套的F16飛行員操作手冊和維修保養說明說書。

丹麥是整個世界上第二個獲得F16的國家,在1980年就服役了第一批F16B型戰鬥機。

第一個是小以子,他們在1975年就獲得了第一批的F16戰鬥機。

在有了這套操作和維修手冊之後,朱耀坤手下關於戰鬥機的研發小組規模頓時就快速的膨脹了起來。

而對於手冊中四餘度電傳飛控係統的原理介紹和實際應用與維修,更是給了小組中的研究人員很大的啟示。

幾年的努力下來,朱耀坤手下的研究團隊終於在去年完成了大部分的技術突破,雖然還不能說能夠和F16完全比肩,但是能夠做到這種程度的,整個世界上除了美國之外,也就隻有他們了。

朱耀靈相信隻要再有個一年半載的,就絕對能夠追上F16的水平。

而蚌式進氣道,則是一個完全的新課題,因為在之前還沒有任何人提出過蚌式進氣道。

即便是在後世,也是到了九十年代,美國那邊才提出了這個概念,而真正把這個蚌式進氣道玩出花來的卻是大陸這邊。

後期大陸幾乎所有的中係戰鬥機都是蚌式進氣道的布局。

而蚌式進氣道的布局好處非常大。

比如使用蚌式進氣道可以減輕機身重量,因為它的結構簡單,由於部件數量減少,相比常規進氣道少了附麵層隔道以及相關的複雜調節機構,這使得飛機整體結構重量有所減輕,而且在生產和維護過程中更簡便,降低了成本和維護難度。

第二個就是總壓恢複係數高,在一定的飛行馬赫數範圍內,蚌式進氣道能夠更有效地對進氣進行壓縮和整流,保證發動機進氣的總壓恢複係數較高,有利於發動機穩定高效地工作。

而最重要的第三個原因,那就是蚌式進氣道有著非常好的隱身作用。

蚌式進氣道沒有附麵層隔道這個強雷達反射源,它通過鼓包和機身之間形成的特殊形狀,來對進入的空氣進行預壓縮等處理,減少了雷達波反射麵積,這對於戰機的隱身能力提升有很大幫助。

不過也不能說這種蚌式進氣道就沒有缺點。

這種進氣道的缺點就是設計難度大,它需要大量的計算和實驗才能最後確定進氣口上的那個鼓包的流體角度和內部進氣道的相對形狀。

再一個就是它的工作範圍相對較窄,在超高馬赫數飛行或者一些特殊飛行姿態下,蚌式進氣道的進氣性能可能會下降,不如某些高性能的常規進氣道。本站域名已經更換為()?。請牢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