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想了想回答道:“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扶蘇默默地念著孔子說的這一句話。
詢問道:“”孔聖人,你的意思是糧食充足,軍備充足,就得到民心了。“”
“不錯,孺子可教也!”孔子回答道。
糧食充足,人民的生活才有保證,即使荒年歉收,或者水旱天災,糧食儲備充足,人民不會挨餓,社會不會動亂。
所謂“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一個政府,要把發展農業生產增加糧食產量作為行政工作的重點,同時,必須建立國家糧庫,增加糧食儲備,在災荒歉收年景保證民食。
孔子提的“足食”,指增加糧食生產和儲備,不是年年把幾百億噸糧食去造酒。吃光了,喝光了,遇到天災怎麼辦?
“足兵”即充實軍備,加強國防。從西周到春秋,中國版圖的四周還有一些遊牧民族,如當時所稱的戎、狄、夷、蠻等,在內地也還雜處一些異族部落。
他們經常入境侵略或在內地騷擾。
西周亡國,就是因為犬戎族入侵占領西部,逼得周王室遷都洛陽,從此周王室一蹶不振。
為了抵禦侵略,保衛領土、主權和人民,不能不擴充軍備建設強大的國防力量。
一個政府應該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擁護。從執政者到政府每一個工作人員,都是由人民供養的,吃的是人民交的公糧,一切用度是人民納的稅。
用現代話說,政府靠的是稅收,人民是納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