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是短期的支教,而是要建立長期的幫扶機製,讓藝術在那裡生根發芽。”
團隊成員們積極響應,但也提出了諸多實際問題。
負責教學資源籌備的小李說:“林哥,要涵蓋這麼多藝術形式,教學資料和器材的籌備量太大了,而且我們怎麼確保找到合適的誌願者老師長期駐紮呢?”
林愉思考片刻後回答:“我們可以聯係各大藝術院校和專業機構,爭取他們的支持,讓學生們以實踐學分的形式參與支教。
同時,我們在網上發起招募,吸引有愛心和專業技能的社會人士加入。
至於教學資料和器材,我們可以和一些文化企業合作,爭取他們的捐贈或者優惠采購。”
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籌備,“藝術之光點亮山區”項目正式啟動。
林愉親自帶領第一支支教隊伍前往一個名為清平鄉的山區。
那裡的孩子們睜著好奇而純真的眼睛,看著這些陌生的老師帶來的樂器和繪畫工具,眼中滿是驚喜和渴望。
在音樂課上,林愉耐心地教孩子們認識音符、彈奏簡單的樂器。
一個小女孩怯生生地舉起手問:“林老師,我能學會像您一樣唱歌嗎?”林愉笑著回答:“當然能,隻要你喜歡,用心去學,你會唱得比我還好聽。”
在繪畫課上,誌願者老師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如何調色、勾勒線條。
孩子們拿著畫筆,在紙上描繪著自己心中的世界,儘管筆觸稚嫩,但充滿了生機與想象。
然而,項目實施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
由於山區交通不便,物資運輸經常受阻,有時候教學器材不能按時送達,影響了課程進度。
而且,誌願者老師的流動性較大,新老師需要一定時間來適應教學環境和學生情況。
林愉和當地的村長多次溝通協調,村長組織村民幫忙搬運物資,開辟臨時的簡易運輸通道。
對於誌願者老師的問題,林愉建立了線上培訓和經驗分享平台,讓新老師能夠快速學習前人的經驗,更好地投入教學。
隨著項目的推進,清平鄉的孩子們在藝術方麵展現出了驚人的天賦和熱情。
他們舉辦了一場小型的藝術彙演,雖然舞台簡陋,但孩子們的表演充滿了真摯的情感,贏得了當地村民和支教團隊的陣陣掌聲。
彙演結束後,一位村民拉著林愉的手激動地說:“林老師,你們來了之後,孩子們變得開朗自信了,我們真不知道該怎麼感謝你們。”林愉說:“這都是孩子們自己的努力和天賦,我們隻是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機會。
以後我們還會有更多的項目,讓更多山區的孩子受益。”
回到城市後,林愉開始著手準備下一輪的支教計劃和物資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