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除了上述諸人之外,還有一個不甚起眼的角色,他在“武大之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人即是鄆哥。
作為一個混跡底層的年輕小廝,鄆哥身上兼雜了多種品性,他既有陪武鬆“吃官司”的勇氣,亦懂得走街串巷以“贍養老爹”,秉性不壞,頗有孝心。
不過,其最惹人注目的特質,便是沾染自市井的油滑習氣。
正是這種油滑市儈的市井作風,意外改變了劇情走向,同時加速了武大之死。
在武大捉奸的劇情中,鄆哥的刁鑽言語與輕佻口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激勵作用,甚至連捉奸的計劃都是出自其手。
然而諷刺的是,鄆哥此舉純為報複王婆,而非幫助武大。
正緣於此,鄆哥雖然不是武大之死的始作俑者,但他在此事件中確實扮演了不甚光彩的角色。
作為膾炙人口的文學名著,《水滸傳》塑造了大量的英雄形象,而諸多夾雜其間的小人物則普遍不受關注。
其實如果深入探究,不難發現施耐庵在塑造這些小人物時亦頗費心血,鄆哥即其中範例。
早在鄆哥登場時,施老便已為此人定性,即一個“乖覺”的小廝,徒具小聰明,而無大智慧,最終亦不免害人害己。
對於鄆哥這人,曹傑倒沒什麼不好的感觀。
本事大便重用,本事小便輕用。
殺人放火的賊寇都能容忍,何況一個“乖覺”的少年。
當天夜裡,時遷再度去西門慶的各個鋪子裡去踩點,隻等時機成熟,一舉將其點燃,炸他個粉身碎骨。
第二天,曹傑優哉遊哉走在紫石街上。
此地乃是陽穀縣的一條商街,鄰裡亦都是買賣人家開銀鋪的姚二郎姚文卿、開紙馬鋪的趙四郎趙仲銘、賣冷酒的胡正卿、賣餶飿兒的張公,當然,少不了以賣茶為副業的王乾娘。
開茶坊隻是個副業,主職乃是媒婆,有時候還充當接生婆等等。
可以說,能耐不小。
曹傑在茶鋪前一坐,便見個頭戴紅花的老太婆上前來
“大官人,是喝花茶還是團茶?”
“來碗擂茶吧!”
茶文化,源遠流長。
但大宋人喝茶,都喜歡把茶葉碾成細細的粉末,然後加上蔥薑、香料一起喝才是最正確的方法。
不過,有一種茶是例外,曹傑這個後世人也極為喜歡,茶葉、老薑、芝麻、米、加鹽放在一個擂缽裡,用硬木的擂棒“擂”成細末,用開水衝開,便是擂茶,喝下去之後暖洋洋的通體舒泰。
王婆一邊擂著茶,一邊將曹傑好一陣瞧“大官人便是隔壁新來的吧!果真好相貌,好氣度……不知大官人可曾娶妻?”
“這倒不曾。”
王婆更加熱情了起來“大官人,不是我吹,這陽穀縣就沒比我王婆更好的媒人了。大官人需要什麼樣的,大家閨秀、小家碧玉,以官人的容貌氣度,便是門第高的小姐也能娶得……”
曹傑笑道“我雖不曾娶妻,但也有心儀的女子。”
“那更應該有我這等經驗豐富的媒人去提親了啊!”
“可她已經嫁為人婦,如之奈何?”
王婆麻利將擂茶遞到曹傑麵前,陪坐在一邊,低聲道“不瞞大官人!若是如此,那大官人更是找對了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