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關心則亂(1 / 2)

《女官路:我與皇帝二三事》全本免費閱讀

九月中旬,雲嶺州的官倉糧儲充足,裴治詠和鄭晨耘返京,將其餘事務都丟給賀初曉。

臨行前一晚,雲嶺州竟降下了四個月不曾落過的雨,久旱逢甘霖,雖然雨不大,足以慰藉全州百姓的心。隻是土地太渴了,雨水從乾裂的縫隙中滲入,下了一夜都沒積水,池塘河流也僅有淺淺一層水。

雨連成線,織成幕,籠在簷上,彙成水珠,順著瓦流下。

百姓都沉浸在降雨的喜悅之中,而賀初曉卻忙得手忙腳亂,先是將兩位大人送走,然後隔三岔五要去雲嶺山腳陪段郎中監工,再者便是調查薛和為官十五年來雲嶺州的大小災情。

景和十二年,薛和擔任雲嶺州通判,景和十四年升至知州,景和十六年,東興縣發生旱災,三個月未下雨,莊稼乾死,卻並未上報朝廷,靠著前年的富足繳納賦稅。景和二十年,修訂新的州誌,絲毫未記載旱情一事,景和二十二年,寧安縣同樣發生旱情,前幾年的收成都不錯,依舊靠著之前的老本應付過去。

直到景和二十七年春,又是不下雨,又是莊稼乾死沒有收成,而雲嶺州連續兩年的收成都不好,這兩年雲嶺州百姓的賦稅都是東拚西湊才交上去的,家家戶戶也沒有多的囤糧,雲嶺州通判卓歧將此事上報,待京中派來賑災官員後薛和才得到消息。

而他早前就將官倉裡的糧按照以前一樣賣給糧商,偽造領糧記錄,殺豬宰羊準備迎接賑災官,隻是千算萬算,沒算到朝廷派來的賑災官員竟然連城都不入便親自施粥考察民情。

瞞天過海這一招竟然直接被破,薛和除了見招拆招彆無他法,隻是鄭晨耘和裴治詠都不是吃素的,短短幾日就讓薛和原形畢露。上梁不正下梁歪,有薛和這樣的做榜樣,下麵的小官們自然是有樣學樣。

從通判到知縣到縣丞再到主簿和大小官吏,除去新任職的幾位,其餘在位十年以上者均被賀初曉細查一番,符合條件的共五人。

雲嶺州通判卓歧、同知譚華成;東興縣縣令牛裕;方台縣縣丞王路正;寧安縣縣丞孫璞。薛和革職,這些官員們人人自危,恨不得夾起尾巴做人。

隻是賀初曉初來乍到,這群人一時也無法連根拔起,他以新帝登基年號已改為由,命各縣重編地方誌,看看這群人,會不會將先前的災情添上。

一個一個慢慢抓,賀初曉有的是時間。

收到這樣的任務,通判卓歧是夜不能寐,這擺明了是新知州發現這麼多年來,雲嶺州瞞下了幾次災情啊!薛和私開官倉一事與他脫不了乾係,他知情不報,監管不力,實在難逃罪責。

卓歧剛上任時還能說得上是位好官,抱著滿腔熱血想為民做些實事,隻可惜跟著薛和。

他提議要改善農田灌溉,開辟荒地,興修水利,隻是都被一一駁去,說什麼勞民傷財,雲嶺州耕地夠用,多開了耕地那不就又要多交稅了嗎?麻煩麻煩。百姓又要種地又要興修水利,哪有那麼多的人力?不乾不乾。

因此家家戶戶守著幾畝田地,和薛知州一起過著平淡如水的日子,百姓平淡如水,薛和倒是腰纏萬貫。周圍的縣令也沒幾個是正經科舉過來的,他們本事沒有,倒是很聽薛和的話。

直到景和二十二年,他無意間發現他與糧商的勾當,年年都向百姓打著防災的名號募集糧食存入官倉,這沒有旱情的年歲裡,糧都去哪兒了?

薛和將收來的糧又轉手賣給糧商,糧商要麼售給周邊收成不好的郡縣,要麼在旱災水災時賣給百姓,百姓一旦問起官倉,便說早已發完。

不是沒有試圖反抗的百姓,隻是胳膊擰不過大腿,與官府作對,就是以卵擊石,久而久之,便再無人敢反抗薛和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