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奕欣根本沒拿這些當回事兒,不僅沒有認錯請罪,反而回擊彈劾者,態度非常強硬。嚇得兩宮連忙讓奕欣退下。奕欣走後,東慈也接受了西慈的主張,覺得奕欣太可怕了。她們兩個女真真的震不住他的。
其實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兩宮和小皇帝,怎麼可能比精明強乾文治武功外交理財樣樣精通的奕欣強呢?不要說他們,就是當年的鹹富帝,在做皇子的時候,也是處處都比不了奕欣。最後全憑著裝孝順,在德光帝麵前賺取了“仁孝”的印象,這才當上皇帝。
所以奕欣本來就是個強勢的男人,而關鍵在於,自德光帝以後,黛青帝國處於完全的頹勢,如果沒有一個極有魄力的人領導局麵,想要中興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實上,滅太平光明國,滅綹子軍,都離不開奕欣的全麵布局和運籌帷幄。而“共治中興”最重要的成就“洋務運動”更是奕欣親自坐鎮,親自設計,親自指導的結果。
沒有奕欣,下麵的曾、左、李、張等一班臣僚,終究是維係不住的。
但西慈不這麼認為,她在這幾年裡積極參與政事,在她看來,自己完全有能力取代奕欣的位置。
於是,兩宮立即召見了幾位朝廷重臣,讓他們議奕欣的罪。雖然大臣們經過核實後一致認為這都是些沒有真憑實據的“風聞言事”,難以定罪。
令大臣們沒想到的是,麵對這樣的調查結果,西慈卻下達了罷黜恭親王奕欣除王爵外一切職務的手諭。
大臣們都懵了,奏折上寫的內容,兩宮是沒看懂啊,還是壓根沒看啊?怎麼能這麼乾啊?
可是兩宮就這麼乾了,而這個做法是有法律效力的。就在這一刻,奕欣就不再是一個實權王公,而成了閒散王公。
當然,奕欣並沒有因此真正被擊倒。深諳權術的奕欣立即動員起幾乎所有的宗室貴族、王公朝臣,甚至外國公使,用各種方式向兩宮施壓。
西慈這才意識到,真掰起手腕,論實力自己還不是這位小叔子的對手。
最終,奕欣大部分官複得到恢複,但是失去了議政王的頭銜。這就意味著,奕欣失去了共同決策權,失了“代理皇帝”的“假君”名義,從而隻能“聽命奉行”如普通臣子一樣。
此後,奕欣和西慈又有幾次交鋒。
雖然奕欣也一度給予西慈很大的打擊,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借了東慈“助力”。而東慈之所以幫奕欣打擊西慈,主要還是不想西慈過於強製,壓過自己。而隻要西慈表現出足夠的乖巧恭順,讓東慈放心。那麼東慈與西慈,本質上還是一體的。
也就是說,奕欣給予西慈的所有打擊,都是在東慈的許可範圍之內。其傷害力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更何況,大部分時候,不僅傷不到西慈,還要被西慈捅兩刀。
這樣,幾個交鋒下來,到了共治帝駕崩,光統帝繼位的時候,奕欣已經被折騰的筋疲力儘,越來越沒有鬥誌了。
他鬥夠了,想全身而退了。
但是,他需要一個機會,體麵的撤退,而不是被西慈追著打倒在地。那樣不僅丟人,而且會輸得太多。
而今天的載汲,就在給他送上這樣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