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爽之子廖匡圖,才華橫溢,精於詩書,被馬殷辟為江南觀察判官,馬希範設置“天策府十八學士”,廖匡圖位列其中,排名第八。有詩集兩卷流傳於世,《全唐詩》收錄其詩作四首。
廖匡圖有個弟弟廖匡齊,與儒雅的哥哥不同,弟弟廖匡齊是為將才,官至決勝軍指揮使,後來溪州蠻(彭師暠之父彭仕然)犯境,廖匡齊戰死。馬希範派人去他家中吊唁,安慰他的母親,廖母沒有掉一滴眼淚,還反過頭來安慰馬希範,對使節說道:“廖氏三百口,全都受大王的恩典,即使全族人都為國捐軀,也不足以報答大王的恩典,何況隻犧牲一個。希望大王不要掛在心上。”馬希範無比感動,給予了廖家豐厚的賞賜。
史官對廖氏一門的評價是“彬彬文武”。
廖偃就出生在這個家庭,自幼飽受黨和國家的教育,忠君愛國的基因與生俱來,根紅苗正。
得到馬希崇征召馬希萼的消息後,廖偃與他的叔叔廖匡凝商議,說我們家世代受馬氏恩澤,如今,馬希萼年齡最大,可他眼看就要慘遭毒手,我們為什麼不擁護他複位呢?
叔侄二人一拍即合,又與彭師暠聯合,招兵買馬,派一百名勇士24小時貼身保護馬希萼,擁護他當“衡山王”,把縣政府改造成王府指揮部,在湘江裡設置柵欄、鐵鎖,截斷水路,用大竹子製作成輕便的快舟艦艇,準備好了武力反抗馬希崇的準備。
馬希萼隨即升縣為府,並以衡山縣為總部,設置“武清軍”,任命彭師暠為武清軍節度使。幾天下來,居然招募到了一萬多部眾,附近的很多州縣都予以響應,馬希萼“複辟”了。
馬希萼派幕僚劉虛前往淮南求援。“大哥,我還沒死。大哥,我還有救。”
幫助馬希崇兵變奪權的徐威等人,發現馬希崇與馬希萼原是一丘之貉,說得冠冕堂皇一些,是沒有任何建樹、沒有任何改進,說通俗點兒,就是沒有給予他相應的賞賜。於是心懷怨恨。
而現在,南楚的內戰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三足鼎立。朗州劉言、衡山馬希萼,都在威脅著潭州馬希崇。而且在這三股勢力中,馬希崇是實力最弱的,卻又是另外兩股力量的公敵,形勢不容樂觀。於是徐威又心懷恐懼。
在恐懼和焦慮成為催化劑,放大了怨恨。徐威不願與馬希崇這條賊船一同沉沒,於是打算誅殺馬希崇以自贖。
馬希崇也覺察到危機臨近,於是秘密派人去淮南求助。
淮南同時收到了馬希萼、馬希崇的求救。南楚諸馬爭槽,三分天下,其二都求助於淮南,這讓本就存心吞並南楚的淮南嗅到了時機。
李璟給屯駐在袁州的邊鎬下達命令:率軍一萬,直撲潭州!
這就有意思了,馬希萼、馬希崇都認為淮南是來援助自己的。邊鎬率軍入境後,馬希崇第一時間派使節前去犒軍,之後又派天策府學士、開國元勳拓跋恒攜帶降書順表,向邊鎬遞交。
拓跋恒仰天長歎,“讓我這麼長壽乾啥?竟然替這小崽子送投降書,奇恥大辱啊!”
公元951年10月15日,馬希崇率領全家老小遠接高迎,在潭州城外跪迎,遠遠望見天邊塵土飛揚,馬希崇等人就開始磕頭,一直等到邊鎬騎馬來到近前。卑躬屈膝,恭順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