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耶律德光就命令新州威塞軍節度使瞿璋率部逐一討伐,幫契丹平定奚族諸部。並承諾瞿璋,一定會儘快找一個能夠替代他的將領,然後就放他回中原。
瞿璋“好勇多力”,綽號“虎癡”,自明宗天成三年(928)3月坐鎮新州,距今已有近十年的曆史。在契丹看來,他是平服“幽雲十六州”的最佳人選。
果然,瞿璋很快就平服了奚族諸部。隨後,又被調往雲州前線,負責進攻雲州吳巒。
隨著石敬瑭的出麵,雲州的和解,瞿璋已經為契丹建立了不少功勞,而契丹卻食言,仍舊不肯放瞿璋回中原。
瞿璋終於看破了帝國主義的真麵目,夢想破滅,精神世界垮塌,從此鬱鬱寡歡,很快就憂憤而死。
吳巒、瞿璋等等是那個時期廣大中原人的縮影。契丹雖然在軍事上處於優勢,但在文化上卻被中原完全碾壓。
宋代陳亮的一首詞,就是中原人價值觀的自白書,《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節選)
三皇治世,五帝為君,曆史悠久的華夏大地,人傑地靈,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優越感不允許向番邦蠻夷俯首稱臣!
“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
契丹對中原文明施加了強大的影響,不僅在冊立傀儡政權,更是在幾年後直接入主中原,想要把整個中原劃入契丹版圖,將中原漢人亡國滅種。“五代十國”的形成與契丹的對外策略有著極為密切的聯係。
通常,人們存在一個誤區,即五代的混亂是唐朝的曆史遺留問題的集中爆發,朝代的快速更迭是唐朝藩鎮割據的必然結果,所以當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後,才解決了這一問題,也才使得宋朝可以國祚綿長。
這種說法也沒太大毛病,隻是太強調中原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而忽略了另一個主要因素——契丹。
準確的說,唐朝的曆史遺留問題——藩鎮割據,和契丹實力的外部乾涉,聯合作用,這才導致了中原地區出現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麵。
由於“五代十國”的冷門,導致了這一時期的契丹的冷門。提起契丹,大多數人恐怕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北宋時期的契丹,是金庸武俠中的契丹,認為契丹人的“大遼國”是存在於北宋時期的一個遊牧政權。
實際上契丹在“五代”時期就開啟了高光時刻,他們先是乾涉中原內政,間接推翻後唐、建立後晉,幾年後又親自動手,直接推翻後晉,入主汴州。也正是這次入主汴州,使得中原人品嘗到了當亡國奴的滋味,所以到了北宋時期,中原漢人才無比堅定地反抗契丹,民族仇恨情緒爆棚。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五代”時期,真的會發出“誰主中原”的疑問,是中原人,還是契丹人?相信在當時,這不是一個在今天看起來無比滑稽的問題。很多人都會困惑、迷茫。
而愛國詞人陳亮用他鏗鏘有力的聲音,回答了這個曆史疑問:
“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