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去魏州宣讀封賞詔書的使者回來,如實奏聞魏州見聞:範延光即將造反!
與此同時,滑州義成軍節度使符彥饒飛書馳奏:據可靠消息,範延光已經派大軍進駐黎陽,將要有所動作,請求中央派軍支援!
消息的來源是從魏博叛逃來的魏博士卒。
石敬瑭先派特使去魏州調查情況、問罪;把範延光留在中央的人質——兒子範守圖控製起來;派使節給滑州符彥饒送去一對信箭;派大將楊光遠、張從賓率軍一萬,進駐滑州協防。
遷都汴州的優勢突顯,中央朝廷反應迅速,應對有方,畢竟已經做好充足的應急預案了。
反觀範延光這邊,就有些被動和倉促了。說來也矛盾,範延光久蓄不臣之心,卻並非“蓄謀已久”。
範延光想當造反,想穿一回龍袍,這是他的終極目標,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他粗枝大葉地製定了一個模糊的計劃,那就是先團結周圍——尤其是河朔地區的鄰居,尋求更可能多的幫手,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顯然,他不會找到任何盟友的。不僅是秘瓊,但凡智商正常的藩鎮都不可能支持他。同樣是當藩鎮,我們為什麼要冒著滅九族的危險,擁護範延光而反對石敬瑭呢?反正都是當臣子,給誰當臣子不一樣呀。
無論是趙延壽還是其他謀反的將領,都很清楚一個道理,那就是必須依靠契丹的力量,即便不能得到契丹的大力擁護,也起碼不能受到契丹的堅決反對。
範延光派人到契丹尋求支持,遭到了拒絕。
首先,這就要歸功於桑維翰等“親遼派”大臣的籌劃了,石敬瑭初登大寶,向桑維翰請教時政。桑維翰給他指出了內政外交上的兩大核心思路:對內,要寬厚仁慈,忘掉過去的仇恨,以德報怨,以安撫地方;對外,則要畢恭畢敬地“以父事契丹”,態度要謙卑,禮物要厚重。同時勸課農桑,愛惜民力,使百姓恢複生產經營,幾年之後,中原必然強大。
石敬瑭也確實以此為指導綱領,如上文所述,對內寬大仁厚,對外裝孫子。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也正因石敬瑭畢恭畢敬地尊禮自己的契丹爸爸,使得契丹對這位代理人非常滿意,沒有更換代理人的意願,也就不會支持包括範延光在內的任何反對派。
其次,契丹也需要消化勝利果實,比如“幽雲十六州”。
“幽雲十六州”當時並不在石敬瑭的控製下,而是在後唐朝廷(包括趙德鈞父子)的實際控製之下,州城郡縣的守軍守將們,對於自己的國籍變更持有相當大的抵觸情緒。“臣等皆願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這些不願意臣服於契丹的將士們拒絕向契丹交出城池,並且登城自衛。
就像是契丹人通過司法拍賣,購買了“幽雲十六州”房地產項目,而原房主拒不履行騰房義務,選擇暴力抗法。
於是,契丹人就隻能申請法院強製執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