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帝都內任職的高層官員,已經有三分之一是暗地裡為各宗族效力的,數十座城池的城主,也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被宗族收買了。
文國國主雖然心裡明白,但不敢輕易動這些人,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旦動了這些人,必然會使得那些個宗族聯合起來對抗文國。以現在文國的整體實力而言,還做不到同時與幾個大宗開戰。
為了讓這種局麵有所改善,文國想出了一個辦法,那便是從各座城池的散修或者小族裡麵開始選人,然後由文國開始培養。每五年一次都城大比,每次前十名都將得到來自文國的修煉資源。而作為對文國的回報,這些人需要在文國麵臨危難之際,站在文國這邊。
其實文國這種做法也有弊端,一是一些宗門大族,會買通一些城主,將自己宗門家族的子弟安排在比武名單之中;二是文國此舉相當於一場豪賭,在文國麵臨危難之時,曾受過文國恩惠之人,又會有多少人願意來相助文國,這不得而知。但是,這已經是文國所能想到的不是辦法的辦法了,隻能儘人事聽天命,來一場人性的豪賭。
而文國將選人的重點放在散修與小家族之中的原因,便是這些人缺少修煉資源,即便最後沒有幫助到文國,也不至於養虎為患。
一些大宗強族對於文國此舉的意圖,當然清楚明白,但他們也不太當回事,畢竟人性這個東西,又有幾個人經得住考驗。而他們也不是什麼都不做,像那種安排自己宗門家族子弟進行參賽撈取文國好處,便是他們的行動。文國對此也是一清二楚,但大家都是彼此心照不宣,先維持這種穩定狀況。
其實對於一些被文國資助過的散修以及小族的天才妖孽,最終也有一些會被各宗族拉攏過去。而那些不願意接受,過於妖孽者,可能就會在某天突然消失在這世間,連屍體都找不到。對於宗族在背地裡的這些做法,文國無可奈何,隻是儘量去保護那些天才妖孽不被害。
文國也是逐漸在完善帝都大比的一些規則,儘量避免讓更多的大宗家族子弟趁此機會來撈取文國的好處。
比如從今年開始,大比加了一條規則,比武台即為生死台,一上比武台,既分勝負,也決生死。除非贏的一方願意放輸的一方一條生路,否則隻能是最後站在台上之人,才算勝者。
這條規則看似沒有什麼特彆之處,其實暗藏玄機。對於一些大宗家族子弟來說,其實文國的那點資源他們還真不是特彆在意,參加大比的主要目的,便是為了多占一個名額,讓文國少拉攏一個人心。
而相對於一些散修來說,大宗家族的子弟更加怕死,因為為了那點他們不怎麼在乎的資源而去冒生命危險,屬實不值得。而大宗家族的掌舵人,也就不會讓其過分妖孽的天才子弟來比武,如此一來,那些散修與小族之人獲勝的機會便會增加許多。文國也是看出了這一點,才加了這條規則。
文國也有自己開設的學院,但這學院基本已經被徹底滲透,相當於是在為文國自己養仇敵,文國實際已經放棄了對這個學院希望,每年象征性給一點修煉資源,不再花大代價去培養。
久而久之,文國逐漸人才凋零,除了文國皇室宗親以及一些忠良之輩外,其餘之人都可能是各大宗族的親信。
文國為了鼓勵各大城池城主能挖掘出有用的人才,每次大比不僅取得勝利的比武人員有獎賞,其所代表的城池城主也可以獲得豐厚的獎勵,以用來作為城主府的花銷,或者作為城主府建設其所管轄的地方的費用。
連峰城已經連續好多次未曾有人衝進大比前十了。城主府每年需要向國庫繳納一定數量的晶石,晶石來源主要有進城入門費,城內各個商鋪的地段租借費用等等。如果一個城池過於落後,那麼裡麵之人必定大都拮據,那麼城主府的收入相對會少許多,可能還會出現收入不夠上繳的情況。
所以,各城池的城主都在儘力將自己所管轄的城池建設得更加美麗強大,以此吸引更多人前往消費,增加城主府收入來源。而大比無疑是收入最快的一條渠道了。
大比對參加比武的人員也有要求,隻要是十五歲以內,包含十五歲,無論任何境界,都可參加。即使十五歲達到了皇者或者帝者,也可參與比武。但這幾乎不能,十五歲前,能達到王者境的,千年來已知的,也就出現了一個空靈體質的顏如玉,那還是在有極多修煉資源的情況下。
每個城池每次大比有五個參加比武者的名額,陳逸在一年前已經開始物色招攬,但到目前為止,勉強夠資格者就那四人,劉衛的出現,讓陳逸看到了最後的希望。
劉衛在了解完這些事情後,深吸了一口氣,頭疼啊。
如果答應比武,最後肯定要與一些宗門大族為敵,卷入這場文國與各宗各族的恩怨紛爭當中,至於那決生死的比武,他絲毫不怕,他對自己有強大的信心。
如果不答應比武,那麼城主府肯定不會全力幫助自己查找真凶,還不知道要等多少年才能報仇,他不想繼續等下去了。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但他劉衛喜歡有仇當天就報。
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先找到真凶報仇,不能讓壞人繼續逍遙法外。
乾了!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誅之。
就算與這整個世界為敵又如何,我劉衛當不懼強權,任何來犯之人,我自一劍誅之!
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