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媽媽看了半天,直到找不出一絲錯漏了才點頭。
這次她原本不用跟著的,可時知用“怕出錯漏”的借口,把她帶回來了,長安以後不回去,阮媽媽的兩個兒子分彆在長安的鋪子和莊子當差裡,過段時間也要陸續撤回來的,當然這會兒阮媽媽還不知道。
大祖房的根基始終是清河,但幾百年過去其他五房根據自己的勢力範圍另選了族地,當然了祖墳還是在一處的,清河崔氏在外永遠隻有一個姓氏,血脈可分,祖宗卻是同一個!
崔氏大祖房在清河有上千族人,並不全都在東武城居住,普通的遠支大部分住在族地附近的幾個村落裡。
崔氏還在族地上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莊園,這是百年前的家主組織族人共同建的。
莊園基礎設施齊全,作坊林立,基本能做到自給自足,在這裡置產業能得到家主府和族裡最大的庇護。
哪怕是住在東武城的崔氏族人,也以在崔氏莊園有份產業為榮,那些沒有幾代官身產業又多的族人更是非常願意有這麼個大樹庇護。
但家族的庇護,不僅僅是榮耀也是責任,作坊每年的產出也要交一點收入給公中,這也是清河崔氏的底牌之一。
清河郡守今日也來了,崔氏家主無論從聲望地位還是品階都是郡守需要小心對待的人物,今日自然不能不來。
時知從下了馬車後表情一直都是端著的,無論是跟長輩行禮還是接受晚輩的行禮她都要做的一絲不錯,進了祖宅還要跟各種長輩寒暄,女眷這邊兒來的都是長輩她更得小心應對。
此刻她和崔教授無比慶幸來的這小半年第一件事就是惡補禮儀,如今全用上了,不然今天指定是要鬨笑話的!
看著阮媽媽那滿意的神情,時知暗暗鬆了一口氣,總算是正常應對過去了。
崔家祖宅其實是整條開陽大街,族人宅子都是比鄰而居,開陽大街中間的五進大宅才是家主的宅院。
送走了最後一批族人,崔教授就讓時知回院子休息了,今天真的太累了。
祖宅院子更大更多,但大多建築呈古樸,遠沒有長安的精致,這宅子怕是有幾百年了,幾次翻修為的也不是為了好看,風格大體還是沒怎麼變。
時知的院子收拾的很利索,在她招待族人時,阿葫已經帶人把行李安置好了,用過晚飯沒一會兒,時知就一頭鑽進被窩睡了。
清河郡要比長安暖和些,冬日能感受到暖陽的幸福感,氣候有北方乾爽卻沒太多寒氣,在這裡過冬遠比長安舒服。
再往南千裡就是江南腹地,往東南百裡又靠近大海,土地雖然沒有江南和幾處產糧平原那麼高產,但它也是物產豐富,文風盛行,也算是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祖宅是有地暖的,上次翻修祖宅還是二十年前,剛當家主沒多久的崔清就把在長安興起的地暖安排在了祖宅,來古代後時知最滿意的就是這點了!
睡飽了後的時知整個人都是愉悅的,終於不用趕路了,這一個多月坐馬車哪怕有減震裝置那也是顛簸,她要不是跟著爺爺學打拳,這小身板絕對扛不住。
和爺爺用過早飯後,崔教授又開始接待昨天沒見到的族人了,今日沒女眷,時知隻是去前頭行個禮就夠了,她今天要盤點庫房登記造冊。
除了他們帶回來的東西,還有祖宅裡原有的也要盤點,這個她一個人做不完,阮媽媽也要帶人盤點一部分後回來跟她對賬。
盤了兩天才對完賬,這才是府內的,還有清河郡所有鋪子和莊子的賬目,這個就得崔教授派人查了。
“過年前各個掌櫃和莊頭都是要到祖宅盤點賬目,公中庶務如今都是汶老爺管著,家主的賬目是咱們自己手底下管的。”阮媽媽對這些門兒清。
汶老爺?那個三十多歲的大叔?這輩分夠大的!時知想起昨天見到的族人,還好她背了族譜不然誰是誰都記不清。
崔汶和崔清是一個高祖父的族兄弟,隻不過二人的曾祖一個是嫡子一個是庶子,倆人差了十幾歲,整整一代人啊!
“我記得公中庶務每十年輪換一支,汶叔祖管了幾年了?”時知覺得這辦法還挺先進,管庶務的是不能入仕,這樣既不耽誤有誌氣的做官還防止族人監守自盜太過。
阮媽媽想了想道:“應該是太和三年開始接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