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第 109 章(2 / 2)

“微臣工科給事中裴少淮,有諫!”年輕的聲音透著一股清亮,不似年長者那般渾、厚,一時引得文武百官回看。

好些年沒見到年歲這麼小的言官了,大家有些期待——不是期待裴少淮的見解,期待一種新鮮感罷了。

“準。”皇帝道。

青袍小官出列,款款來到大庭之前,不慌不亂。

裴少淮行禮後,洪聲言道:“臣以為新政確有其好處,若是實行得當,可利大慶千秋大業。”

眾人以為又是一個添數的,文武官員一時失了興趣。

誰知裴少淮畫風一轉,接著道:“然此時實行,隻怕弊大於利,逼得民不聊生,食不果腹,臣以為,此時此舉隻看朝堂得失,而不顧百姓死活。”

明明語氣平和,卻帶有一股銳氣。

不管是盛怒要駁斥裴少淮的,還是暗笑看熱鬨的,場下官員低語交流,彙成低沉的嘈鳴。

皇帝略拍了拍龍椅扶把,主持大臣呼道:“肅靜——”

“裴愛卿,你接著說。”皇帝似乎並不生氣,言語反多了幾分好奇。

“回陛下。”裴少淮一條條道出,“其一,明知書算小吏串通豪貴,縣官監管不力,不想著去懲戒處置他們,反倒隻調整稅則,豈非說泱泱大朝治不了底下的小官小吏,任由地頭蛇欺淩百姓?臣以為,治病要治根治本,要先治理好此歪風邪氣,為民正官風,否則什麼樣的稅則頒布下去,到了他們手裡,也還會有彆的對策。”

所有的消耗支出,最終還是會落在平民百姓頭上。

“其二,不知吏部、戶部可有想過,大慶朝銀錠成色各有不同,有銀七成亦有銀九成,當如何評斷其價值幾許?可有想過百姓手中無銀,若要以糧換銀,是任由大戶、商賈肆意宰割,還是聽從朝廷調控糧價?又可曾想過糧食換作銀兩易,銀兩再換回糧食難?……臣聽聞朝中銀庫堪堪百萬兩,然江南富戶已有數十萬兩,若是人人皆可屯銀造銀,究竟以誰的銀兩為準?”

“其三,朝廷一紙令下,自然每年可悉數收得銀兩,不再擔憂各府各縣缺了斤兩,然銀子畢竟既不可食,也不可衣,若是行軍打仗時,分撥的銀兩當從何處兌換軍糧?”

雖是探問的語氣,然則弊端已一一顯露於句句問話間。

三點說完,場下再次議論紛紛。

他們不是不明白這些道理,隻不過他們沒有站出來說出口。

唯有那苟副官嚇得臉色煞白,臉上冷汗漣漣。

吏部左侍郎盧大人站出來,道:“稟陛下,微臣懇請與裴給事中當場辯駁。”盧侍郎五十多歲,臉色暗暗,已是怒意外溢。

“準。”

裴少淮說了三點,盧侍郎則要一點一點的辯駁。

“治理小吏小官風氣之事,吏部已在擬製監察之策,兩條新策並駕齊驅,自可官正民安。”

裴少淮隻道:“盧侍郎不覺得此話有些馬後炮嗎?且此兩事不可並駕齊驅,先治人,才能治稅。”

“聽聞裴給事中也是去過江南之地的,豈不知銀錠可秤兌、收櫃、辨色、傾煎,既有稱取之道,又何恐其價值不一?”

盧侍郎本想給裴少淮安一個見識短淺,豈料裴少淮反問道:“好不容易省去了一群書算小吏,如今又要請人稱銀鑄銀,手續繁瑣,豈不是換湯不換藥,又給了漁利其間的機會?”

頓了頓,裴少淮繼續問:“傾煎鑄銀的火耗,是不是又要算到百姓頭上?火耗幾成幾分以何為標準?”

本是盧侍郎先開口問話的,卻被裴少淮反問得不知如何應道。

盧侍郎隻能訕訕往下辯駁,道:“江南之地百姓用銀行商已久,農戶何愁兌換不到銀兩?”

“若是這麼說,盧侍郎家有白銀千兩,便可代表天下萬戶皆有白銀千兩?”裴少淮道,“西北許多邊城中連個像樣的集市都無,往往是一個挑子走街串巷以物換物,這樣的地方當如何換銀?”

幾番較量下來,場下百官終於明白,裴少淮是有備而來,或是說他見多識廣,胸間有乾坤。

盧侍郎已落下風。

百官們開始齊刷刷望向吏部尚書裴玨——裴尚書會不會上場和侄孫辯上一辯?

知曉兩家恩怨的人,尤為期待看熱鬨。

豈料裴玨隻是在深思,抬眸望向龍鑾,等著皇帝開口,他似乎並不準備上場再辯駁一次。

盧侍郎臨下場前,駁問道:“裴給事中隻說弊端,方才諸位同僚所言利處,你如何不駁?”

這話正正問在了裴少淮的心坎上,他笑笑,收回方才的銳氣,應道:“我從未言過新政無利,何須辯駁?”他從一開始說的就是——不適合此時鋪開實行。

其實,裴少淮沒想過要推翻這條新政,他想要的,是讓新政少一些弊端,莫讓百姓平白受難。

“依愛卿之見,當何時方可以銀抵稅?”皇帝問道。

朝堂上靜聲,等著裴少淮給出回答。

光說問題,不談對策是不夠的。

裴少淮應道:“回陛下,微臣以為當國庫充盈而改稅則,而非改稅則以圖國庫充盈……當大慶銀庫充盈,天下銀幣皆由朝廷鑄造,如行水一般流通於市,易貨易物公允,微臣方才所言弊端,則不複存在矣。”

又道:“鑄幣之權不可放,錢物流通不可停。”:,,.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