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第 91 章(2 / 2)

難不在於分析,而在於如何在兩百字內把所有的刑罰列舉全。裴少淮醞釀後寫道:“已除授者,發邊衛,未除授者,充軍終身……”這是對當事人的懲罰,分為事已成、事未成兩種。

冒名頂替,可不止革除身份而已,是要流放的。朝廷視國子監生為人才產地,豈能容忍“貢舉非其人”,若人人效仿之,舉薦還有何用?

除此以外,還有舉薦的官吏、受賄者、知情者、失察者,皆有章法可尋,按規發落。

題目隻有數個字,牽扯的律法可不少。

第六日天蒙蒙不見日頭,主考官以水漏計時,簷上掌燈前,一聲鑼響由貢院中央傳出,四角又有武差響應同時敲鑼,全場皆鳴,第二場畢。

裴少淮收拾吃食時,發現肉脯、乾菜雖未生黴,但已經軟塌塌,表麵有些水漬。

他是不敢再吃了。

幸好,那一袋乾糧每日烘烤,並沒有變質,硬是硬了些,但可以飽腹扛餓。幾個沙皮梨一直放在案板上,也沒有變壞。

裴少淮掂了掂一塊乾炊餅,為自己倒了杯茶水,坐下來細吞慢咽,甚至頓生了在號舍裡察觀天景的雅致——陰雲密布,蒙蒙而茫茫。

他頗為慶幸,已經過了六日,身子無虞,可以順利考完全場矣。

號舍內其他學子亦是如此想法,縱使是已經感了風寒的,隻要前六日沒有倒下被抬出去,剩下這三日挨一挨就過去了。隻要有了盼頭,精神頭都充足了幾分。

裴少淮披著被衾入眠,心裡也有了些彆的盼頭。

二月十五日,第三場考試開始,試策文五題,考察學子對國計民生的觀點看法,出題之處廣泛,古有曆史,今有時事,上有天文,下有地理,山川湖海,皆有可能化為題目來考察學子。

到了會試這一層級,策問文章愈發受考官重視,一來策問考得雜而全麵,最易體現考生的為官本事,而非考察之乎者也而已;二來殿試中隻考策問,考生若是連會試策問都答不好,又豈有參加殿試的資格?

科考並非隻是考些虛的東西,其實策問可以考很實的題目,關鍵在於主考官如何出題。今年沈閣老出的題目就很實在,與民生治理相關甚緊。

譬如其一問:“西南疆諸郡常有地震,毀民舍壓損人,而天譴妖言四起……咎其何由?”策問地震的成因,如何治理賑災時的妖言四起。

天災**時,百姓口傳“妖言”而生懼意,有人借此機會,揭竿而起,順勢生亂,曆朝曆代都有這個問題。

裴少淮自然知曉地震的真正成因,卻不能直接寫出來,否則,恐怕會被判為“引用謬誤雜書”或是“無典籍之異想”,他需要從現有的書籍中找依據去闡述,裴少淮最終想到了《周易》。

《周易》有道“地道變盈而流謙”,認為地殼不是靜止的,而是可以盈流的。

這應該是最貼合真正成因的說法了。

裴少淮下筆破題道:“地道盈流而天人感應,奉法循理而消災弭異。”前一句闡述地震成因為地道盈流,導致天地異動,可以感應到;後一句則為賑災的要義。

裴少淮認為,賑災不在於消除妖言,而在於上下同心,迅速將災民安置好,如此的話,妖言自然不攻自破。最怕的是本末倒置,一味去鎮壓異言,忽略了賑災,反倒讓百姓心間更生恐懼,聽信了妖言。

他潤色語言,仔細將自己的觀點一股一股地書寫下來,完成了第一題的初稿。

其二題又問:“大慶地大,四境相距甚遠……議水陸交通。”

這一題考的是學子們的見識。

在大慶,地圖畫得不準且稀少,還是軍機重物,非高官將領不得見。沒有見過地圖,又沒有實地遊學過,單憑書中幾江幾河數個字,如何能通曉全局?

這題沒有什麼破題的妙法,隻需將自己所知所識寫明白,再列舉縱橫交通於民於國有何大用處即是。

裴少淮最後收筆寫道:“……水浮與陸走,交相配合。”文章中涉及東臨滄海海運,膠州可至百粵,又有京杭運河,足以貫通南北……諸如此類。

三日已過,最後一場考試結束。掌卷官和彌封官,加之監守官,三官一並收卷,逐一彌封蓋章,才會收入箱中,送到內簾。

裴少淮走出號房,緩緩伸展了一下筋骨,放眼望去,能堅持到最後的考生皆鬆了口氣,陸陸續續從號舍裡出來。

不管結果如何,能考完已經不錯了,對得起過往對得起自己。

五千餘人隻取三百之數,杏花開時,自見分曉。

作者有話要說:[1]策問題目參考自《明清時期雲貴鄉試的地方史地考題舉偶_朱端強》:,,.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